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阳安县卫校(安县卫校)

绵阳安县卫校(安县卫校)

绵阳安县卫校(现为绵阳市安州区卫生职业学校)作为川北地区重要的医学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承担着基层医疗人才输送和区域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双重使命。学校历经多次改制与升级,现已形成以护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为核心,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保健为拓展的专业体系,累计培养逾万名医疗卫生工作者。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度对接基层医疗机构需求,构建"理论+实训+临床"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二是依托绵阳市医疗资源建立教学医院网络,实现校院协同育人;三是在"5·12"汶川地震后率先开展灾后心理援助人才培养,形成特色应急医疗教育方向。

绵	阳安县卫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绵阳专区卫生学校,1969年迁址安县(现安州区)更名为绵阳县卫生学校,1993年定现名。2016年整体搬迁至花荄镇教育园区,占地面积由原42亩扩展至120亩。办学定位经历三次转型:1998年前以培养乡村医生为主;2000-2010年转向中专层次护理教育;2015年后确立"立足安州、服务成渝"的区域性基层医疗人才供给基地定位。

发展阶段核心任务在校生规模
1958-1997乡村医生定向培养300-500人
1998-2014中专护理教育800-1200人
2015至今多元化医学技术人才培养1500-1800人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当前开设5个中职专业和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形成"护理为主体,药学与医技协同发展"的格局。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护理实务、药物制剂技术等,实践课程占比达45%。近年新增老年护理、急救医学方向课程模块,与绵阳市中心医院共建"急危重症护理"特色课程群。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对口就业方向
护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各级医院护理岗位
药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品营销医药企业、药房管理
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技术医院检验科、第三方检测机构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2%,硕士学历教师达28%。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临床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建有模拟病房、ICU实训室等23个专项实验室,与绵阳市4家三甲医院建立教学联合体。

指标类型数值区域对比(绵阳中职均值)
师生比1:151:18
高级职称占比32%25%
实训设备价值3000万元1800万元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近五年平均就业率92.7%,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5%以上。建立"三级就业网络":一级覆盖绵阳市县级医院,二级延伸至成渝都市圈基层医疗机构,三级拓展至沿海健康管理机构。2022年毕业生薪酬调查显示,入职1年平均收入4500元/月,3年留存率达78%。

五、社会服务与行业影响

年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3000人次,承接基层卫生人员技能提升项目。在2018年四川省中等卫校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护理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西南地区中职技能竞赛进入前十。疫情期间向武汉输送应届毕业生87人,组建"抗疫青年突击队"获省级表彰。

六、发展瓶颈与创新举措

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招生半径受限,省外生源不足15%;二是专业认证标准提升带来的实训场地压力;三是智慧医疗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对此实施三项改革:推行"1+X"证书制度(护理+老年照护);建设虚拟仿真解剖教学系统;与成都医学院共建"3+2"专升本通道。

七、区域医疗教育生态位分析

在绵阳市形成"双核驱动"格局: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构成中职-高职衔接体系。相较于达州中医学校,本校更侧重西医护理;相比南充卫校,在康复治疗技术领域具有后发优势。通过"校-院-企"三方协议,将教学医院从5家扩展至9家,覆盖90%的本地医疗资源。

八、未来发展战略展望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学校正推进三大转型:从单一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平台转变,从传统医护培养向康养结合人才培养拓展,从区域性学校向成渝双城医疗教育节点升级。计划到2025年建成省级示范性卫生职业学校,重点打造智慧养老、中医康复两个新兴专业群。

经过六十余载发展,绵阳安县卫校已形成"扎根基层、医教融合、应急特色"的办学基因。在基层医疗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创新,持续巩固其在川西北地区的卫生职业教育核心地位。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产业升级的双重机遇,如何平衡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专业布局,将成为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