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彭山区高级职业中学(彭山职高)

彭山区高级职业中学(彭山职高)

彭山区高级职业中学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秉持“技能立校、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达2300余人,开设18个专业化方向,形成“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双轨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本地30余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达65%,在四川省中职学校中处于中上游水平。

彭	山区高级职业中学

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教学场景,配备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操控等先进设备。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特征,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企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超400课时。然而,横向对比显示,学校在省级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本科升学率等关键指标上,与省内第一梯队职业院校仍存在明显差距。

一、基础办学能力分析

指标项2020年2023年全省中职均值
在校生总数1895人2321人1560人
专任教师数122人145人118人
生师比15.5:115.9:117.3:1
设备总值3200万元4800万元3800万元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匹配度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信息技术”三角专业布局,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大专业群占据在校生总量的68%。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开发“订单班”,与京东物流、新希望六和等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装备制造、电商物流产业的动态适配。

专业类别专业数在校生占比对应产业
现代农业类5个28%柑橘种植、冷链物流
智能制造类6个35%机械加工、工业机器人
信息技术类4个25%电商运营、大数据处理
服务类专业3个12%旅游管理、会计事务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教师队伍呈现“三高三低”特征:高级职称占比高(38%)、企业实践经历比例高(76%)、年龄结构年轻化(45岁以下占69%),但正高级教师比例低(仅3人)、硕士以上学历低(18%)、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通过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近五年累计选派126名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年均增长
正高级教师3人2.1%-
副高级教师49人33.8%+8%
中级职称73人50.3%+12%
企业兼职教师58人-+25%

四、教学设施配置水平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三大实训中心,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重点建设无人机植保、智能焊接等12个理实一体化教室,设备更新率保持年均15%以上。对比显示,实训工位与学生比达到1:3,优于全省1:5的平均水平,但在高端设备占比(如五轴数控机床)上落后于国家级示范校。

五、学生发展路径分析

构建“就业+升学”双通道体系,2023年毕业生中直接就业占比57%,通过对口单招、高职统考升学占比43%。升学群体中,进入省内优质高职院校(如四川工程职院、成都农业科技职院)占比达72%,但升入本科院校比例不足5%,显著低于全省中职平均8%的水平。

六、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形成“四共八通”合作模式: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组师资队伍、共筑实训基地、共育企业文化;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课堂与车间互通等八大衔接。与京东合作的“电商客服订单班”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标准100%对接,学生顶岗实习月薪达3500元以上。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2000人次,承接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3000学时。建成“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技术帮扶,累计为周边农户提供果蔬种植技术指导150余次。但横向课题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高端服务能力较弱,年均到账科研经费不足50万元。

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三维四阶”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教学督导、企业评价、学生反馈三个维度,实施教学设计、过程、结果、改进四个阶段的质量闭环管理。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建设评估,核心课程校企双元评价覆盖率达85%,但质量报告公开程度有待加强。

总体而言,彭山区高级职业中学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师资高端化、本科升学渠道、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重点加强拔尖师资引进、深化本科贯通培养改革、提升技术服务反哺能力,方能实现从区域职教高地向省级示范校的跨越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