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学校是一所扎根于川北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七一”命名的红色基因,形成了“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的办学特色,开设了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12个重点专业。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逐步构建起“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保障”的育人体系。根据2023年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7%,高职单招录取率超65%,在四川省同类中职学校中处于中上游水平。然而,受限于区域经济条件和硬件投入,其在高端设备配置、师资学历结构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梓潼县农业中学,1987年更名为现名,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绵阳市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其定位为“立足县域、辐射川北”,重点培养二、三产业技术人才。
时间 | 重大事件 |
---|---|
1958-1985 | 以农业技术教育为主,服务县域农耕需求 |
2005-2015 | 增设电子、机械类专业,开启校企合作 |
2018至今 | 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进“1+X”证书试点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6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实战”三级架构,推行“双证融通”模式。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校企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 | 四川长虹、九洲集团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 | 华为技术、京东云计算 |
现代服务 | 会计事务、旅游服务 | 绵阳富乐山酒店、京东物流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2%。建有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23个校内实训室,与12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指标 | 本校数据 | 全省中职平均 |
---|---|---|
师生比 | 1:15 | 1:18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28% | 22% |
生均实训设备值 | 8500元 | 7800元 |
四、人才培养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3+2”协议。2023届毕业生中,42%通过单招进入高校,35%实现本地就业。
- 升学方向:机械制造、计算机类专业升学率超70%
- 就业行业:制造业占45%,信息技术服务业占22%
- 典型岗位:数控车工、电商运营、会计助理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京东、长虹等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开发《智能设备维护》《跨境电商实务》等定制课程。近3年累计输送实习学生2000余人次,企业满意度达91%。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受益专业 |
---|---|---|
订单培养 | 富士康、比亚迪 | 电子技术应用 |
顶岗实习 | 京东物流、绵阳机场 | 物流服务与管理 |
现代学徒制 | 四川新创云科技 | 云计算技术 |
六、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近5年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47项。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超3000人次,涵盖养老护理、电子商务等领域。
- 技能竞赛:2023年获四川省中职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
- 社会培训:承接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 社区服务:组织家电维修、智能设备科普等志愿活动
七、校园文化与管理模式
推行“军事化+企业化”双重管理,实施“7S”现场管理制度。建立“红色文化长廊”“工匠精神展厅”,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学生违纪率连续3年下降12%。
管理措施 | 实施效果 |
---|---|
封闭式管理+企业考勤系统 | 出勤合格率98.5% |
“学分银行”评价体系 | 技能证书获取率提升25% |
心理健康月活动 | 心理问题干预成功率92% |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优化(如新能源专业缺口)、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根据“十四五”规划,将投资1.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园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
学校计划到2025年实现“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一就业转向多元发展,从传统实训转向虚拟仿真与实体操作融合。通过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力争跻身四川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