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通江县卫生中等专业学校(通江卫校)

通江县卫生中等专业学校(通江卫校)

通江县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是川东北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区域健康事业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通江县红色文化资源和巴中市卫生健康行业优势,构建了以护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为骨干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的办学特色。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3000人,年均向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专业人才600余名,区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2%。通过"校院一体"合作模式,与县域内12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实践与临床需求的无缝对接。然而,在师资结构、实训设备更新频率、科研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护理人才缺口问题上,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	江县卫生中等专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通江县卫生职业培训班,历经四次重要转型:1998年获批普通中专资质,2005年迁入现址并扩建实训中心,2012年挂牌"巴中市基层医疗人才培训基地",2020年通过省级标准化建设验收。当前定位为"立足通江、辐射川东北,培养实用型基层医护人才",重点服务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人才需求。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规模
初创期(1985-2000)设立护理、助产两个专业年招生量200人
扩张期(2001-2010)新增药剂、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突破1500人
提质期(2011-2020)建成数字化解剖实验室实训设备价值达3200万元
跨越期(2021-至今)开展"1+X"证书试点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4.6%

二、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医学技术+健康服务"双轮驱动专业群,其中护理专业占比达65%。课程设置突出"岗课融通",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执业资格通过率
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89.3%(2023届)
药剂专业药理学、药物制剂技术、临床药物治疗学76.5%(2023届)
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82.1%(2023届)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构建"专任教师+行业导师"双元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从2018年的28%提升至2023年的41%,但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仍低于全省中职均值。

年份专任教师数高级职称占比双师型教师占比
20188628%54%
202110236%68%
202312441%75%

四、教学设施配置现状

实训中心占地8000㎡,配备模拟病房、急救实训室等23个专项实验室。设备总值较五年前增长240%,但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占比不足20%。

设施类型数量单台价值使用年限
模拟ICU系统2套85万元3年
高仿真静脉穿刺模型150具0.3万元5-7年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8台12万元8年

五、学生培养质量追踪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85%的应届生在入职两年内能独立承担岗位职责,但岗位迁移能力测评得分低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评价维度2021届2022届2023届
用人单位满意度89%91%92%
技能竞赛获奖率12%15%18%
继续教育参与率34%41%47%

六、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与通江县人民医院共建"临床学院",实行"1.5+1.5"分段培养模式。近三年累计开展联合科研项目7项,共同开发教材9部。

  • 共建平台:县域医疗联合体实训基地
  • 合作形式:订单培养(年均120人)、职工培训(年培训量800人次)
  • 成果转化:推广中医适宜技术5项,开发乡土健康教育课程3门

七、社会服务效能评估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000人次,承接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项目12个。但健康科普服务覆盖人群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30公里范围。

服务项目年度量服务对象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600人次应届毕业生
乡村医生能力提升350人次乡镇卫生院职工
健康管理师鉴定450人次医药行业从业者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实训设备迭代滞后于临床技术发展;二是师资团队科研产出薄弱;三是数字化转型步伐缓慢。建议通过"政校企"三方共建产业学院、引入医疗AI教学系统、建立跨区域师资共享机制等方式实现突破。

该校作为秦巴山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在基层适应性培养方面形成显著优势。未来需重点加强老年护理、智慧医疗等新兴专业建设,深化与三甲医院的技术协作,提升服务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持续巩固"西部基层医护人才摇篮"的办学品牌。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