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德阳市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德阳川工科院)

德阳市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德阳川工科院)

德阳市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位于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德阳市。学校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校园占地1200余亩,设有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多个二级学院,现有在校生规模超1.5万人。作为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

德	阳市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2项,形成“课堂-实验室-企业”三级能力培养链条。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超过85%,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发表SCI/EI论文160余篇,获授权专利98项,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建有现代化图书馆(藏书120万册)、标准化运动场(含游泳馆)及省内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智慧校园建设覆盖5G网络、物联网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全流程数字化。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与东方电气、华为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生态体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学校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年均开展技术研发服务50余项,为德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输送技术骨干2000余人。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成为川内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标杆案例。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时间阶段关键事件发展成果
2006-2012年筹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专科层次)获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2013-201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增机械设计等6个本科专业
2019年至今入选教育部“1+X证书”试点建成工业机器人等4个职业技能认证中心

二、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数省级一流专业特色方向
工学2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管理学15个物流管理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
艺术学8个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影视特效

三、师资队伍建设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型教师行业背景
教授/副教授占比38%博士占比18%占比65%东方电气、二重集团从业经历
讲师占比47%硕士占比77%————
助教占比15%本科占比15%————

四、科研创新实力

近三年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情况:

  • 国家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星火计划2项
  • 省部级课题: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8项、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12项
  • 市厅级课题:德阳市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5项

横向技术服务典型案例:

  • 为东方电气提供高温合金材料焊接工艺优化方案
  • 参与中航工业某型航空零部件数字化检测系统开发
  • 与阿里云合作开发工业设备预测性维护平台

五、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类型覆盖率特色项目合作企业
课程实验100%专业覆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西门子、海克斯康
生产实习85%学生参与阶梯式实训体系中国二重、特变电工
毕业设计100%真题真做企业命题项目京东方、通威股份

六、产教融合模式

产业学院建设成效:

  • 智能装备产业学院(与富士康共建):年培养技术人才300人
  • 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与用友网络共建):开发ERP沙盘实训系统
  • 应急装备产业学院(与省消防研究所共建):参与智慧消防标准制定

协同创新平台:

  • 德阳智能制造研究院(市级平台)
  •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校级重点)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联合实验室(企业共建)

七、学生发展质量

评价维度2022届数据2023届数据提升幅度
初次就业率94.6%96.2%+1.6%
专业对口率81.3%85.7%+4.4%
专升本录取率18.9%22.4%+3.5%
竞赛获奖人次267315+17.9%

八、发展挑战与机遇

当前面临主要挑战:

  • 高端人才引进难度加大,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
  •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企业深度参与度需加强
  • 新工科专业群建设面临传统工科改造压力

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 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 申报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 打造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
  • 深化与重庆高校的成渝双城教育协作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已形成“扎根产业、服务区域”的鲜明特色。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构建“学科-专业-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智能制造学科集群优势;二是完善“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三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学校有望在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为西部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