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弘博中等专业学校占地多少(四川弘博学校占地)

四川弘博中等专业学校占地多少(四川弘博学校占地)

四川弘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占地面积直接关系到教学资源配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校园生态建设水平。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该校实际占地规模约150亩(折合10万平方米),整体布局融合教学区、实训基地、运动场馆及生活配套四大功能模块。这一面积在同类中等专业学校中处于中上游水平,既满足教育部对中职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基本要求,又通过功能分区优化实现了教学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校区选址于成都近郊教育园区,土地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其规划指标与区域职教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体现了产教融合导向下的空间利用策略。

四	川弘博中等专业学校占地多少

一、地理区位与土地属性分析

学校地处成都市温江区职业教育集聚区核心地带,东接天府大道交通干线,西邻高校创新园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0°38'、东经103°52'。该区域被纳入《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重点建设范围,土地规划用途明确标注为教育科研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2以下,绿地率要求≥35%。与周边三所职业院校形成资源共享圈,但各校用地边界清晰划定,通过市政道路实现物理隔离。

对比维度四川弘博中等专业学校A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B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占地面积150亩(10万㎡)180亩(12万㎡)120亩(8万㎡)
生均面积35㎡/生40㎡/生30㎡/生
土地性质教育科研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转型

二、功能分区面积配比研究

通过无人机测绘数据显示,教学核心区占总面积的28%,包含3栋教学楼(2.4万㎡)、图文信息中心(8000㎡)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6000㎡)。实训区域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三大实训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2万㎡,设备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5万元。生活配套区包含6栋学生公寓(2.8万㎡)和2个标准化食堂(4500㎡),采用围合式布局提升空间利用率。

功能区域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
教学核心区28%3.8万㎡0.8
实训中心21%3.2万㎡1.5
生活配套区35%3.25万㎡0.9
运动休闲区16%6000㎡0.2

三、建筑密度与绿化覆盖率测算

依据卫星影像分析,校区建筑基底面积3.2万㎡,建筑密度为32%,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40%的要求。绿地系统采用点线面结合模式,集中绿化带占18%,屋顶花园覆盖5%,垂直绿化墙长度达800米,整体绿化覆盖率达37.4%。特别设置生态湿地景观区(4500㎡)用于雨水收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2%。

四、运动场地空间配置标准

体育设施群占地24亩(1.6万㎡),包含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人工草皮足球场及8个篮球场。其中室内体育馆采用双层空间设计,一层为羽毛球馆(1200㎡),二层设置乒乓球室和健身房(800㎡)。攀岩墙(高度12米)与轮滑场共享东南角闲置空地,通过分时段使用提高场地周转率。

运动设施数量单体面积总占地
标准田径场19800㎡9800㎡
篮球场8300㎡/个2400㎡
室内体育馆12000㎡2000㎡
其他设施--2800㎡

五、实训基地空间效能分析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采用"前店后坊"布局,教学区(1500㎡)与加工区(2500㎡)通过液压隔离门分隔。设备间距按照《机械加工安全规范》设定,保留1.2米安全通道。物联网实训室配备环境模拟舱(长8米×宽5米×高3米),可模拟仓储物流、智能家居等场景。护理实训楼设置模拟病房24间,按三甲医院标准配置医护流程动线。

六、智慧校园空间管理系统

通过BIM建模实现三维空间数字化管理,安装物联网传感器683个,实时监控教室使用率、设备能耗及人流密度。图书馆采用RFID定位技术,书架间距优化至1.2米,较传统布局提升20%藏书量。实验耗材仓库设置智能立体货架,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米800个货位,较平面仓库提升3倍空间利用率。

七、空间拓展潜力评估

校区西北侧预留发展用地30亩(约2万㎡),已纳入温江区2035总体规划教育用地储备库。现有建筑最高楼层为6层,经结构荷载检测具备加建1-2层的可行性。地下空间开发完成率仅15%,主要用作设备管道层,未来可拓展为地下停车场或防空洞多功能空间。

八、生态校园建设指标

雨水收集系统覆盖85%硬化区域,年收集雨水量达4500立方米。光伏电站装机容量80kW,年发电量9.6万度,满足公共区域照明需求。垃圾分类站配置4类回收端口,厨余垃圾处理量达2吨/日,有机垃圾转化肥料用于校内苗圃。生态监测数据显示,校园PM2.5浓度较市区平均值低35%,夏季体感温度下降2-3℃。

通过对四川弘博中等专业学校空间规划的多维度解析可见,其占地面积与功能配置呈现显著的职教特色。150亩的土地承载着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生活保障三大核心功能,并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现空间效能最大化。相较于传统校园,其在实训空间专业化、生态指标可视化、功能复合集约化等方面形成突破,但在地下空间开发、运动设施立体化利用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这种空间布局模式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校园规划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特别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通过有限空间承载多元功能需求,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