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亭职业技术学校附属小学作为一所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发展的基础教育机构,其办学模式融合了普通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学校依托盐亭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师资团队和专业课程资源,在基础学科教学之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认知,构建了"知识+技能"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硬件设施方面,共享职校的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等实训车间,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场景。师资结构上,既有普通小学教育背景的教师,也引入职校专业教师参与跨学科教学,形成复合型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方面,除常规学业发展外,针对性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近三年毕业生中约15%选择职业院校升学路径,彰显办学定位特色。
一、学校概况与办学定位
盐亭职业技术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2016年,是四川省内较早探索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基础教育单位。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在校生1680人,教职工124人。校园占地面积38亩,其中专用实训场地占12%,配备机械装配、电子电路等8个职业技能体验室。
指标 | 2020年 | 2023年 |
---|---|---|
在校学生数 | 1420 | 1680 |
班级规模 | 32 | 36 |
生师比 | 16:1 | 13.6:1 |
实训课程占比 | 15% | 22% |
二、师资结构与专业配置
教师队伍呈现"基础+专业"双核结构,普通教育资质教师占比68%,职业教育背景教师占比32%。通过职普教师结对教研机制,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23门,其中《生活中的机械原理》《电子小工匠》等课程已形成校本教材。
类别 | 人数 | 学历构成 | 专业资质 |
---|---|---|---|
基础学科教师 | 89 | 本科及以上92% | 教师资格证 |
职教特聘教师 | 35 | 本科及以上87% | 职业技能证书 |
三、课程体系创新实践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框架:基础课程采用部颁标准,拓展课程融入职教元素,实践课程对接产业需求。三年级以上学生必修《职业认知》课程,通过企业参访、技能体验等模块,建立对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基础认知。
课程类型 | 开设比例 | 周课时 | 授课形式 |
---|---|---|---|
基础课程 | 65% | 32节 | 常规课堂 |
拓展课程 | 25% | 14节 | 项目制教学 |
实践课程 | 10% | 8节 | 校企合作 |
四、硬件设施共享机制
与盐亭职校实现六大实训中心资源共享,包括数控加工中心、电子实训室等。建立小学生职业体验课程准入制度,四年级以上学生可分期进入专业实训场所,由职校教师指导完成基础操作项目。
- 共享设备价值:约3200万元
- 年度维护投入:120万元
- 专属安全改造:加装防护装置23套
五、学生发展路径特征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升学趋势,2023年跟踪数据显示:42%升入普通高中,38%选择职业初中,20%进入民办学校。职业启蒙教育显著影响家长教育决策,近五年选择职教路径比例提升17个百分点。
六、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建立"家长职业资源库",收录家长所在行业信息132条,开发《家族职业树》亲子课程。每学期组织"家长技能讲堂"活动,邀请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授课36场次,覆盖学生1200余人次。
协同项目 | 参与家庭 | 技能传承率 | 学生反馈 |
---|---|---|---|
职业体验日 | 92% | 85% | 极感兴趣 |
技能家庭作业 | 78% | 63% | 较有意义 |
七、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面向社区开展"技能启蒙公益课堂",年均培训周边儿童400余人次。与5家企业建立"雏鹰计划"合作项目,为困难学生提供职业测评和定向培养机会。2023年被评定为"四川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
- 社区服务时长:年均1200小时
- 企业合作项目:机械装配/电商客服/园艺养护
- 获奖情况:省级劳动教育案例奖2项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职教资源低幼化改造难度大,二是家长对跨学段培养认可度不均衡,三是专业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待完善。计划通过建设"职业认知游戏馆"、开发家校共育数字平台、建立教师企业轮岗制度等举措实现突破。
盐亭职业技术学校附属小学通过八年的办学实践,初步探索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创新路径。其"共享资源+特色课程+多元发展"的办学模式,既保证了基础文理学科的教学品质,又凸显了职业启蒙教育的特色价值。随着国家对普职融通政策的持续推进,学校有望成为县域教育改革的标杆样本,但其可持续发展仍需在课程标准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社会认知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