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传媒学院阆中实训(川传阆中实训)

四川传媒学院阆中实训(川传阆中实训)

四川传媒学院阆中实训基地的建立是产教融合与区域文化赋能的典型案例。该基地依托阆中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影视产业基础,构建了教学、实践、创作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将高校教育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影视产业需求深度结合,形成“课堂-片场-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通过搭建现代影视技术教学场景、引入行业一线设备及标准化工作流程,学生得以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基地通过与地方政府、影视企业共建合作机制,推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文旅宣传片制作等项目落地,既提升了教学实效性,又为地方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这种“教育+文化+产业”的协同模式,不仅强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更探索出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路径。

四	川传媒学院阆中实训

一、地理区位与文化资源优势

阆中实训基地选址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兼具地理与文化双重优势。

核心优势 具体内容 教学应用场景
文化场景丰富性 古城建筑群、非遗传承基地、天然影视取景地 影视美术设计、实景拍摄教学
产业集聚效应 年均影视剧组超30个,文旅项目投资额达5亿元 现场制片管理、文旅IP开发实践
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提供场地补贴、税收减免等专项政策 降低教学成本,提升项目实操可行性

二、教学资源整合模式

基地通过“校地企”三方资源整合,构建特色化教学体系。

资源类型 来源渠道 应用方向
硬件设备 政府投资建设4K演播厅、虚拟制片实验室 影视特效制作、直播技术实训
师资队伍 企业导师占比35%,含资深导演、摄影师 现场执导、项目案例教学
课程模块 联合开发《古城影像志》《非遗数字传播》等特色课 地域文化创作、跨界项目实践

三、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

基地建立“教学-创作-产业”闭环生态,实现价值转化。

协同主体 合作形式 成果产出
高校与政府 共建非遗数字档案库、城市形象宣传片库 完成87项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
高校与企业 联合摄制网络电影《阆苑密码》、短视频栏目 学生参与作品获省级奖项5项
跨学科团队 影视+旅游+设计专业协作开发文创产品 孵化12款古城主题文创商品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以影视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打造非遗活态传承样本。

  • 建立川北皮影数字修复工作站,完成300分钟影像采集
  • 开发VR阆中古城漫游系统,整合20处文物点位
  • 策划《春节文化图鉴》纪录片,收录12项年俗活动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视听语言,如将阆中剪纸艺术融入动画设计,使非遗技艺获得年轻化表达载体。

五、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采用“阶梯式”实训体系强化职业竞争力。

培养阶段 训练重点 考核标准
基础技能层 灯光操作、剪辑规范、分镜设计 设备操作认证通过率92%
项目实战层 剧组岗位轮岗、商业项目跟组 参与真实项目学生占比85%
创新研发层 独立提案、跨媒介创作 年度学生作品获版权登记23项

六、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

基地运营产生显著溢出价值,形成“教育+产业”双引擎。

经济指标 直接贡献 间接影响
影视消费规模 年均带动餐饮住宿消费超200万元 提升古城旅游旺季客流量15%
就业岗位创造 直接提供技术岗位80个,实习岗位300个 间接促进文旅服务业新增就业500人
品牌传播价值 产出城市宣传片全网播放量破亿次 助推阆中入选“中国最美外景地”榜单

七、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需在资源协调、技术迭代等方面持续改进。

  • 设备更新滞后:4K设备占比不足40%,需对接产业技术标准
  • 课程衔接断层:企业需求与教学进度存在时间差,建议推行弹性学分制
  • 知识产权管理:学生作品商业化路径待完善,需建立成果转化基金

八、可持续发展路径展望

未来可深化三大战略方向:

  1. 技术赋能:引入AI辅助创作系统,建设智能影像实验室
  2. 生态扩展:联合川内高校成立“巴蜀影视教育联盟”
  3. 国际接轨:与海外影视机构共建跨国创作工作坊

通过持续优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文化链”四链融合机制,有望打造成为西南地区影视实训标杆基地。

四川传媒学院阆中实训基地的实践表明,高校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其成功经验在于精准定位区域需求、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构建可持续生态。未来需在技术前沿性、课程灵活性、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持续突破,使实训基地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催化剂。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