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崇州青华职业学校是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样本,其办学模式融合了产业需求与教育创新。学校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依托崇州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区域经济特色,构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专业体系。通过与京东方、川发展控股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其中本地就业占比超过70%,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办学定位与核心优势
学校锚定“服务乡村振兴与制造业升级”双战略,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攻关”多元功能。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专业集群与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匹配,如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技术等省级重点专业;二是“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企业一线专家兼任实践课程比例超30%;三是“岗课赛证”融合培养模式,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奖项42项。
核心指标 | 数据表现 | 区域排名 |
---|---|---|
省级重点专业数量 | 3个(含现代农业技术、数控技术) | 成都市中职校前5% |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 | 58家(含12家行业领军企业) | 崇州市职业院校第1 |
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 72.3% | 区域中职校最高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群+个性化模块”三级课程体系,重点专业实行“1.5+1.5”分段培养:首年夯实文化基础,次年进入专业实训,最后半年顶岗实习。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首创“田间课堂+电商直播”教学模式,智能设备运维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形成“理论-仿真-实景”递进式教学链条。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设备价值 |
---|---|---|
现代农业技术 | 无土栽培、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 | 860万元(含智能温室)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建模、数控编程、精密加工 | 1200万元(含五轴机床) |
电子商务 | 视觉营销、跨境运营、直播实务 | 320万元(含直播实训室)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企业工程师引进计划”。现有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38%,高级职称占比27%,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达63%。近三年累计选派89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研修,形成“理论教学+企业实践+国际视野”三维能力矩阵。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12 | 8.5% |
企业兼职教师 | 47 | 32.7% |
“1+X”证书培训师 | 39 | 27.3% |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三阶递进”培养体系:一年级实施“基础强化+职业认知”,二年级开展“专项技能+岗位轮训”,三年级进行“顶岗实战+创业孵化”。与京东方合作开发“订单班”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嵌入企业岗位标准,实现“教室-实训室-车间”空间无缝衔接。近三年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27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赛项实现四川省“三连冠”。
五、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构建“一园三中心”产教融合载体:依托崇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联合海尔工业园打造智能制造中心,与蜀州粮油储备库共建粮食检测中心。引企入校方面,与新场古镇旅游景区共建“文旅服务实训中心”,与捷普科技共建“智能终端检测中心”,形成“前校后厂”生态。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为蜀康药业等本地企业定制员工技能提升方案12个。承接崇州市总工会“工匠训练营”项目,开发无人机测绘、电商直播等短期培训课程。疫情期间搭建“云培训”平台,完成线上技能鉴定2800余人次,获评“四川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七、国际化发展探索
与泰国清迈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文+职业技能”合作项目,输出现代农业技术标准4项。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任务,累计招收老挝、缅甸学生56名。开发国际版课程资源包,其中《川菜烹饪工艺》双语教材被纳入海外“天府文化体验中心”教学用书。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二是县域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数字化转型中的师资信息化能力短板。未来拟通过建设“元宇宙”实训空间、推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深化“学分银行”改革等举措实现突破。
成都崇州青华职业学校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县域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典型路径。通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融入创新链、教育链衔接发展链的实践,形成了可复制的“西部职教样板”。在“十四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正朝着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校”目标迈进,其经验对同类院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