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白江校区(成都工职院青白江)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白江校区(成都工职院青白江)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白江校区是学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要载体。校区坐落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核心产业功能区,占地面积约800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于2021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成都市“东进”战略下的教育配套项目,该校区依托青白江区国家级铁路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等特色专业群,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产教融合生态。校区配备智能化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先进教学设施,与周边30余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了“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成	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白江校区

一、区位优势与产业联动

青白江校区地处成都东北部,紧邻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枢纽中心和中欧班列始发地,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仅3公里。该区域聚集了神龙汽车、中兴通讯、京东西南智能仓储等12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形成以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校区通过“三对接”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 专业设置对接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终端制造等区域重点产业
  • 课程标准对接德国工业4.0日本精益管理等国际标准
  • 实训基地对接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公司川化集团等龙头企业生产流程
核心指标 青白江校区 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 87家(含世界500强12家) 45家(含世界500强3家)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面积 4.2万平方米 2.8万平方米
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78.6% 52.3%

二、智能化教学空间建设

校区建有国内领先的智慧校园系统,包含5G+工业互联网教学网络、AI行为分析系统和物联网能源管理平台。主教学楼配置多功能智慧教室68间,每间教室均配备互动式纳米黑板、全景高清录播系统和虚拟现实教学终端。

实训设施建设突出“工业4.0”特征: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集成工业机器人、数字化生产线等设备230台套
  • 轨道交通实训馆:复刻地铁运维实景,配备信号系统模拟装置
  • 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支持远程协同作业训练
教学设施类型 数量 技术参数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 45台 负载能力10-500kg,重复定位精度±0.02mm
虚拟仿真软件 18套 涵盖PLC编程、数控加工等模块
企业级检测设备 32台 三坐标测量机、工业CT等精密仪器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校区构建“三元四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智能仓储运营等12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课程体系呈现三大特点:

  • 模块化课程包:按岗位能力要求拆分教学单元,实行菜单式选课
  • 项目化教学:以企业真实订单为载体,开展跨专业协作实训
  • 阶梯式考核:设置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应用三级评价标准
培养环节 实施方式 考核标准
基础技能训练 校内实训室单项技能达标 设备操作规范度≥95%
专项技能提升 企业轮岗实习+导师制培养 岗位任务完成率≥90%
综合应用考核 产教融合项目实战评审 项目经济效益提升≥15%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区实施“校企双聘、双向流动”机制,组建由教授工程师、企业技术骨干、技能大师构成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占比达82%,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5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

师资培养创新举措:

  • 实施“双百工程”:每年选派100名教师进企业研修,引进100名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 建立教师发展积分制:将技术研发、专利转化纳入职称评定体系
  •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机械、电子、计算机专业教师联合开展项目教学
师资类型 人数 企业背景
教授级高工 18人 平均行业经验12年
企业兼职教师 67人 来自中车、富士康等企业
双师型教师 142人 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率100%

五、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校区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已建成中德(成都)AHK认证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等6个国际合作平台。

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 技术研发中心:年承接企业技改项目3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 创新创业孵化:累计培育学生创业项目47个,获得专利授权28项
  • 社会培训服务:年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等超5000人次
平台类型 合作主体 主要成果
产业学院 中车成都公司 联合开发城轨车辆检修标准课程包
技术应用中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共建5G+工业互联网实训场景
技能认证中心 德国工商会(AHK) 年认证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200余人

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校区构建“四维八极”素质教育体系,通过思政课程、工匠文化、创新实践、文体活动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建有轨道交通文化长廊、智能制造体验馆等文化育人场所,定期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

素质拓展实施路径:

  • “红色铸魂”工程:开展党史教育、劳模精神宣讲等主题活动
  • “蓝色育技”计划:组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项目
  • “绿色强体”行动:推行阳光体育工程,建设标准化运动场馆
  • “金色赋能”项目:开设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成长课程
素质模块 年度活动量 获奖情况
技能竞赛 参与学生1200人次 省级以上奖项43项
文体活动 举办赛事67场 获全国职业院校文艺汇演金奖
志愿服务 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 获评四川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

七、国际化办学实践

校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开发国际化课程资源包,累计输出教学标准12项,接收留学生143人。

国际交流合作亮点:

  • 课程共建:与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开发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 师生互访:年均选派50名教师赴海外研修,接待境外院校访问团15批次
  • 标准输出:牵头制定《轨道交通装备维护国际教学标准》,被东盟国家采用
合作项目 外方机构 实施成效
中德诺浩班 德国F+U教育集团 培养高端汽车人才126名
丝路学院 泰国清迈大学 联合培养留学生78人
国际工匠坊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开发跨国技能培训项目5个

八、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校区建立“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治理体系,设立产业发展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办学方向与区域需求高度契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PDCA循环改进机制。

质量保障措施包括:

  • 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召开专业建设联席会议,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第三方评估:委托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 资源预警系统:对实训设备使用率、师资结构等12项指标实施实时监测
>

结语: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白江校区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系统。其“三对接”专业建设机制、智能化教学空间、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创新实践,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校区将持续发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多重功能,助力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监测维度 预警阈值 应对措施
企业满意度 启动专业整改程序
设备利用率 增购更新实训装备
就业对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