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西昌凉山农业学校(凉山农校)

西昌凉山农业学校(凉山农校)

西昌凉山农业学校作为西南地区民族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以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为核心使命。学校依托凉山彝族自治州独特的地理与文化资源,构建了以农业技术、民族经济、生态建设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办学模式。建校以来,累计培养逾万名农业技术人才,覆盖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尤其在彝汉双语教学、高原农业技术研发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学校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建设、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升级等举措,推动传统农科教育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典范。

西	昌凉山农业学校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西昌凉山农业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西昌农业职业学校”,1978年更名为现名,2012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地处凉山州西昌市,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800人,其中彝汉双语班学生占比35%。办学定位聚焦“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三位一体架构,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凉山州12县农技站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年份 在校生规模 涉农专业占比 双语教学班级数
2015 3200人 68% 12个
2020 4300人 76% 18个
2023 4800人 82% 22个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18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5个,涵盖高原农业、畜牧兽医、彝族传统手工艺等领域。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创新创业”模式,引入彝绣、梯田农耕等非遗技艺课程,并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开展“3+2”贯通培养。2023年新增“智慧农业装备应用”专业,对接当地数字农业示范园区需求。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实训基地数量 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技术 高原作物栽培、食用菌生产 8个 凉山州农科所、西昌格雷科技
畜牧兽医 彝区畜禽养殖、草原生态修复 5个 大北农集团、凉山畜科所
民族文化传承 彝绣工艺、传统建筑修缮 3个 凉山非遗中心、彝风文化公司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实施“专业带头人+企业导师”制度,聘请28名乡土专家参与教学。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农业物联网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藏书量12万册,其中彝文农业古籍3000余册。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代表性成果
正高级职称 42 17% 主持省级课题《彝区抗旱作物研究》
企业兼职导师 56 23% 开发《高山蜂蜜标准化生产》课程
彝汉双语教师 38 15.5% 编写《彝语农业术语手册》

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模式,与3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2023年数据显示,62%毕业生进入农业产业链企业,18%自主创业,另有12%通过高职单招升学。典型就业方向包括高原有机农场技术员、农业电商运营、乡村文旅策划等。

年份 毕业生总数 直接就业率 升学率 创业比例
2021 1120人 89% 9% 6%
2022 1250人 90% 8% 7%
2023 1380人 91% 7% 9%

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校设有“高原农业研究所”,近五年承担市厅级课题47项,研发“苦荞抗逆栽培技术”“彝族传统发酵食品工艺”等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社会服务方面,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5000人次,参与凉山州10个脱贫县产业规划编制,助力当地建成花椒、马铃薯等万亩种植基地。

民族教育特色实践

针对彝汉双语学生占比高的特点,学校创新“三阶段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一年级强化彝语生活应用,二年级渗透专业术语,三年级开展汉彝双语技术推广实训。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火把节农耕展、彝族年农产品集市等活动,形成“技能传授+文化认同”的双重育人效应。

数字化转型进展

2022年启动“智慧农校”项目,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无人机测绘实训场,开发“凉山农技”APP提供在线答疑服务。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高山立体气候观测》等课程,实现“田间课堂”到“云端课堂”的延伸。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达78%,较2019年提升45个百分点。

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高原农业技术迭代快、民族地区生源流失等压力。学校计划深化“政校企村”四方协作机制,建设“大凉山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重点突破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彝区生态牧场智能化管理等技术领域。预计至2025年,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匹配度提升至95%,打造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

西昌凉山农业学校通过七十余年的探索,构建了民族性与专业性深度融合的职教体系,其“扎根高原、服务三农”的实践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未来需在技术前沿响应、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