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仁寿黑龙滩林技校林业九班(黑龙滩林技校9班)

仁寿黑龙滩林技校林业九班(黑龙滩林技校9班)

仁寿黑龙滩林技校林业九班作为该校林业专业的核心班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行业指向性。该班级依托黑龙滩景区的生态资源与仁寿县林业产业基础,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班级规模稳定在40-45人,生源以川内户籍为主,兼顾周边省份,年龄层次覆盖16-22岁。课程体系融合林业理论、生态修复技术与现代化管理工具,采用“理论+实训+项目”的三段式教学结构。师资团队由高级林业工程师、无人机测绘专家及生态规划师构成,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0%。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主要流向林业局、园林公司及生态治理企业,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深造。班级管理采用“导师制+项目小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技术扎实、适应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仁	寿黑龙滩林技校林业九班

一、班级概况与基础配置

指标项林业九班同专业其他班级全省林业类平均
班级规模42人35-50人45人
男女比例7:16:15:1
实训设备价值320万元200万元180万元
校企合作单位12家8家6家

林业九班在硬件配置与校企合作深度上显著优于同类班级,尤其在无人机测绘设备、组织培养实验室等专项设施投入突出。班级实行“半月一轮换”的实训制度,确保学生每月接触不同林业技术领域。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课程类型核心课程特色课程课时占比
理论必修森林培育学、木材加工技术生态修复工程40%
实践必修林业3D测量、苗木繁育实操湿地保护项目实战35%
素质拓展林业经济管理无人机植保应用15%
企业定制速生林经营方案设计林下经济创业实训10%

课程设置体现“基础夯实+前沿渗透”特点,引入BIM建模、近景摄影测量等新技术课程。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林产品电商运营》课程开创“教室+直播间”教学模式,学生需完成200小时以上直播实践。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

维度林业九班全校平均行业标杆
高级职称占比58%32%75%
企业经历教师8人2人15人
双师比例62%28%80%
科研成果数量年均12项年均4项年均20项

班级配备“理论+实践”双导师制,主导师负责知识体系构建,企业导师主导技能传承。教师团队近三年完成《川中丘陵区珍贵树种培育规程》等行业标准制定,将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四、学生画像与发展路径

  • 生源结构:85%来自农村地区,60%具有林场务工家庭背景,学生入学前平均林业知识储备量较其他专业高30%
  • 技能证书:毕业时持有无人机驾驶员证(42%)、造林绿化工证(9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证(78%)
  • 升学就业:专升本录取率31%,对口就业率61%,自主创业率8%(主要集中在苗木电商领域)
  • 典型发展:出现“技术能手型”(占25%)、“项目管理型”(占30%)、“创新创业型”(占15%)三类分化特征

学生职业发展呈现“立足四川、辐射西南”特征,85%就业者在入职三年内成为技术骨干,薪资水平较省内同类专业毕业生高15%-20%。

五、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实践类型实施方式考核标准产出成果
基地实训黑龙滩林场轮岗实习病虫害识别准确率≥90%完成3类林木抚育方案
项目实战校企联合造林工程成活率≥85%编制5份施工图
竞赛驱动省级林业技能大赛获奖率≥40%取得专利2项/年
创业孵化林下经济实训基地年营收≥5万元培育8个学生品牌

建立“三级递进”实践体系: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专项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推行“任务书+工作日志+成果展”全过程评价,引入企业技术总监参与答辩评审。

六、教学成果与社会效益

量化成果: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生累计取得职业技能证书287本,完成黑龙滩景区生态修复工程12万平方米。

计划通过建设“数字林业实训中心”、开发AR/VR教学资源包、深化“订单班”培养机制等方式实现突破,重点加强碳中和背景下的碳汇计量等前沿内容教学。

通过对仁寿黑龙滩林技校林业九班的多维度分析可见,该班级在产教融合、实践创新方面已形成显著优势,但在技术迭代应对和教学资源扩展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需紧扣“双碳”战略目标,强化智慧林业与生态经济交叉领域人才培养,为西南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