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阳工贸职业技术学校(绵阳工贸职校)

绵阳工贸职业技术学校(绵阳工贸职校)

绵阳工贸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科教创新园区内,毗邻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独特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学校以“工贸结合、技职并重”为办学特色,开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教职工总数达45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5%。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1+X证书试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本地产业匹配度达78%,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然而,随着区域产业升级加速,学校在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新兴专业布局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绵	阳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绵阳工业技工学校,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职业技术学校,2018年整体迁入现校区实现扩容发展。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学校确立“服务先进制造业、赋能数字经济”的双轮驱动战略,重点对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区域主导产业。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成果
1985-2011年工业技工学校时期培养中级技工2.3万人
2012-2017年职校转型阶段新增专业12个,获省级重点专业2个
2018年至今新校区运营实训设备总值突破1.2亿元,校企合作单位增至87家

二、专业体系与课程建设

学校构建“制造+信息+服务”三角专业矩阵,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重点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贯穿教学全程。

专业大类核心专业实训基地等级1+X证书通过率
装备制造数控技术应用国家级实训基地92.3%
电子信息物联网技术省级产教融合平台88.7%
现代服务直播电商运营校企共建实训中心85.6%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制度。聘请行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形成“固定岗+流动岗”互补结构。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高级职称比例
专任教师32071.1%38.5%
企业兼职教师11024.4%/
产业教授204.4%100%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建立“学业+职业”双轨评价系统,近三年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平均达2.3本/人。就业市场覆盖川渝地区356家企业,制造业岗位占比61%。

年份毕业去向平均薪资专业对口率
2021直接就业78%4200元/月82%
2022升学15%+就业75%4500元/月85%
2023订单培养65%+自主择业25%4800元/月90%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合作模式,与长虹集团共建智能制造学院,与京东物流共建西南客服中心实训基地。近三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1200余人。

合作类型代表企业共建项目年输送人数
订单培养九洲电器特种电线电缆工艺班120人/年
实训基地富临精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
产业学院京东方光电显示技术学院80人/年

六、实训条件与信息化建设

投入1.8亿元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建成涵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68个专项实训室。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实现实训项目数字化覆盖率达75%。

实训类别设备总值工位数量智能化率
基础实训3200万元1800工位45%
专项实训9800万元1200工位78%
虚拟仿真5000万元/100%

七、社会服务与技能培训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1.2万人次,为绵阳市“技能提升行动”提供电工、焊工等8大类认证考试。承接西藏、凉山等地州扶贫协作项目,累计培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30人。

培训类型年培训量取证率服务对象
企业新型学徒制3000人次94%在岗职工
退役士兵培训800人次88%退役军人
农村转移劳动力4500人次82%农民工群体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升级

面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机遇,学校需破解三大瓶颈:一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缺口达3000万元/年;二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师资储备不足;三是国际化办学尚未形成有效路径。未来将重点推进“五个一”工程——共建一个产业学院、打造一支大师工作室、开发一批活页式教材、培育一批现场工程师、建设一个国际技能交流中心。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绵阳工贸职业技术学校正朝着“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目标稳步迈进,其发展经验为新时代职业学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绵阳样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