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新都卫校(新卫校)

新都卫校(新卫校)

新都卫校作为西南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值得关注。该校始建于1985年,依托区域医疗资源禀赋,构建了以护理、药学为核心的专业体系。校园占地8.6万平方米,配备模拟病房、药剂实训中心等专业化教学空间,形成"理论+实训+临床"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战略,与32家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2%以上,在基层医疗人才输送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新	都卫校

一、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

学校构建"基础+核心+拓展"三级课程架构,重点专业课程占比达65%。护理专业开设母婴护理老年照护等特色方向课程,药学专业增设中药鉴定实践模块。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实践课时占比职业资格证书
护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45%护士执业资格证
药学药理学、药物制剂技术、临床药物治疗学40%药师资格证
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生化检验42%检验技师证

二、就业质量与行业对接

近三年毕业生进入二级以上医院比例达67.3%,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占比28.1%,形成"大型医院+社区医疗"双向输送格局。

年份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三甲医院录用比
202194.6%81.2%22.5%
202295.3%83.7%24.1%
202396.1%85.4%25.8%

三、教学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建有虚拟仿真手术室智能药学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空间,配备价值3200万元的专业设备。其中护理实训中心按1:1比例还原医院病房环境。

设施类型数量覆盖专业智能化水平
模拟ICU病房6间护理、助产VR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药剂实训工坊4间药学、中药学自动调剂设备
数字解剖实验室2间医学影像技术3D虚拟解剖台

四、师资结构与发展路径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40天临床实践。现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63%,副高以上职称占37%。

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企业实践经历科研成果
正高级12%博士8%年均45天省级课题5项
副高级25%硕士55%年均30天核心期刊论文27篇
中级45%本科37%年均20天校本教材开发9部

五、学生发展与素质培养

构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双轨培养体系,设立急救技能社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等12个学生社团。近五年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43项。

  • 实施早临床接触计划,第一学年安排每周4学时临床见习
  • 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每位新生配备临床导师
  • 开展国际护士节、药学服务月等职业文化活动
  • 推行"学分银行"制度,认可职业技能证书兑换学分

六、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年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3200人次,承接基层卫生人员技能提升项目。疫情期间向属地医疗机构输送应急护理志愿者476人。

服务项目年度规模受益对象社会效益
乡村医生培训1200人次乡镇卫生院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养老护理培训800人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增强医养结合服务
健康宣教活动150场次城乡居民普及慢病防治知识

七、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升级,存在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跨学科课程整合不足等问题。拟通过建设智慧医疗实训中心、开发康养结合课程包等举措实现突破。

  • 设备更新:争取省级财政专项支持,三年内完成价值2000万元设备升级
  • 课程改革: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开发5G+远程医疗教学模块
  • 产教融合:与医药企业共建"校中厂",实现生产性实训全覆盖
  • 国际化:启动与东南亚医疗机构合作,探索"中文+医护标准"输出机制

八、多维对比与特色凝练

通过与省内同类院校比较,凸显"基层医疗人才孵化"定位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对比维度新都卫校A市卫校B县卫校
县域医疗联盟单位32家18家9家
基层就业定向率61%43%78%
校企合作项目数27项15项8项
继续教育规模年均3200人次1800人次600人次

经过三十余年发展,新都卫校已形成"扎根基层、医教协同"的鲜明特色。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数字赋能,学校在区域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巩固。未来需把握医疗产业升级机遇,在智慧医疗、康复护理等新兴领域寻求突破,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