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达州大竹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大竹百岛湖职校)

达州大竹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大竹百岛湖职校)

达州大竹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是川东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依托百岛湖生态资源与地方产业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生态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学校开设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旅游服务等六大专业群,与达州高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产业园区建立深度合作,形成“订单培养+实训基地”的闭环体系。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5%,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覆盖率达78%。硬件设施方面,投入1.2亿元建设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农业大棚等场景化教学空间,显著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然而,学校在高端设备更新频率、新兴专业布局速度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衔接效率。

达	州大竹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

一、地理区位与生态资源

学校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百岛湖镇,地处川渝交界地带,毗邻包茂高速与渠江航运枢纽,1小时交通圈覆盖达州、广安、邻水等城市。校区占地320亩,其中水域面积占18%,依托百岛湖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了“三轴五区”景观布局:

功能分区面积核心设施
教学实训区8.2万㎡智能制造车间、现代农业实验室
生态涵养区5.6万㎡湿地观测站、生态种植园
运动休闲区3.1万㎡标准化操场、水上运动中心
生活服务区4.5万㎡公寓楼、餐饮中心
文化展示区2.8万㎡校史馆、非遗工坊

二、专业集群与课程体系

学校重点建设三大专业集群,形成“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课程架构。2023年数据显示:

专业集群核心专业合作企业证书获取率
现代农业水产养殖、智慧农业通威集团、巨星农牧94%
智能制造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比亚迪、成都一汽88%
文旅服务酒店管理、生态导游华侨城、蜀南竹海景区81%

课程体系采用“3+3+2”模式:3学期基础课、3学期专业课、2学期顶岗实习,实践课程占比达55%。

三、师资结构与科研能力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87人,其中:

类别人数占比代表成果
高级职称4624.6%省级课题《丘陵地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研究》
硕士学历7841.7%开发《数控加工虚拟仿真系统》
企业兼职教师3217.1%参与制定《淡水养殖工》行业标准

近三年累计发表EI/CPCI论文2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主导制定地方行业标准3项。

四、学生规模与升学就业

生源覆盖川渝陕鄂等12个省市,近五年数据呈现以下特征:

年份在校生数升学比例本地就业率
2019328012%68%
2020356015%71%
2021384018%73%
2022412022%75%
2023435025%76%

升学渠道以“单招考试”为主,合作院校包括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就业集中在制造业(37%)、农业(28%)、服务业(22%)。

五、实训基地与产教融合

学校建成“一院四中心”实训体系,设备总值达8600万元:

实训场所设备价值合作项目年培训量
智能制造实训院3200万比亚迪订单班1200人次
现代农业中心2100万通威水产研究院800人次
旅游实训中心1500万蜀南竹海研学基地600人次
信息技术中心1000万华为ICT学院500人次
创新创业中心800万大学生孵化项目300人次

与43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厂中校”5个、“校中厂”3个,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千万元。

六、校园文化与特色活动

学校打造“生态+技能”双主题文化体系,年度活动包含:

  • 专业技能赛事:每年举办“百岛工匠”技能大赛,设数控加工、农产品检测等8个赛项
  • 生态实践项目:开展湿地保护、水稻种植等劳动教育课程,累计参与学生超1.2万人次
  • 传统文化传承:开设竹编工艺、川剧脸谱等非遗工作坊,获省级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学生社团中,机器人战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龙舟队连续三年蝉联川东赛区冠军。

七、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

近五年累计获得财政拨款及社会投资2.3亿元,主要用于:

项目2019-2023投入设备更新率
实训设备采购9800万年均15%
数字化校园建设4500万
校舍改造工程5200万
师资培训专项2500万
产学研合作基金1000万

建成全光网校园网络,实现教学场所5G覆盖,多媒体教室占比达100%。

八、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8万人次,形成三大服务品牌:

服务项目年培训量受益群体典型案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50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大竹县柑橘种植技术提升计划
企业定制培训园区入驻企业重庆创维智能生产线岗前培训

牵头组建“秦巴山区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27家,共享教学资源库课程120门,联合开发教材34部。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达州大竹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已形成生态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办学特色,但在高端技术平台建设、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强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布局,深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职教高地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