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李光杰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者,其职业生涯展现了职教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作为该校核心管理者之一,李光杰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具有显著贡献。其主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智能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通过深度对接五粮液、凯翼汽车等本土龙头企业需求,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在管理层面,其提出的"三纵四横"质量监控体系和"模块化课程包"开发机制,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发展轨迹
李光杰自2008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历经专业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副校长等岗位,2016年起担任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分管教学与校企合作的副校长。其职业发展呈现"教学实践-管理创新-战略拓展"的递进特征,形成"理论教学-企业实践-行政管理"的三维能力结构。
时间阶段 | 职位 | 核心工作 | 标志性成果 |
---|---|---|---|
2008-2012 | 机电专业教师 | 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 | 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
2013-2016 | 教研室主任 | 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 完成4个省级重点专业验收 |
2017-至今 | 副校长 | 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 建成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李光杰主导构建的"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型(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应用→创新实践),将传统学科体系转化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引入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开发了12个专业群的标准化课程包,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被纳入教育部优质资源库。
创新维度 | 具体举措 | 实施效果 |
---|---|---|
课程结构 | 模块化课程包开发 | 课程更新周期缩短至1.5年 |
教学模式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数字化资源覆盖率达85% |
评价体系 | 企业参与的多元评价 | 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至93% |
三、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模式,李光杰推动建立"一中心多基地"产业学院架构。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的"智能酿造产业学院",实现从原料检测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实训;联合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旅装备制造订单班",开创跨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合作类型 | 代表项目 | 年度效益 |
---|---|---|
行业领军企业 | 凯翼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 年输送技术人才300+ |
产业园区 | 临港经开区实训中心 | 服务企业58家 |
跨国合作 | 中德诺浩汽车项目 | 培养国际认证技师126人 |
四、师资队伍建设突破
针对职教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痛点,李光杰创设"三级进阶"教师发展体系:新教师企业实践→骨干教师项目攻关→名师工作室引领。通过"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培育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产业教授5人。
培养阶段 | 培养方式 | 考核标准 |
---|---|---|
基础层 | 企业顶岗实训≥6个月 | 获取行业资格证书 |
提升层 | 横向课题研发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
卓越层 | 境外研修项目 | 主持省级教改项目 |
五、技能竞赛与成果转化
建立"校-市-省-国家"四级竞赛培育机制,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7项。其主导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项目在2021年全国职教成果展中实现技术转化,与京东物流签订300万元合作协议。
竞赛类别 | 获奖数量 | 转化成果 |
---|---|---|
职业技能大赛 | 国赛一等奖3项 | 企业定制培养协议 |
创新创业大赛 | 省赛金奖5项 | 孵化学生创业项目17个 |
教学能力比赛 | 全国三等奖2项 | 课程标准被全省推广 |
六、国际化办学探索
牵头制定"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对应专业建设方案,与德国埃尔福特职业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发IHK认证课程。2020年启动的"澜湄合作"项目,为柬埔寨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员68名。
合作区域 | 合作院校 | 项目特色 |
---|---|---|
中东欧 | 波兰卢布林工业大学 | 轨道交通技术培训 |
东南亚 | 泰国清迈大学 | 白酒品控技术输出 |
非洲 | 埃塞俄比亚技职院 | 农业机械维修培训 |
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构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年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超5000人次。其设计的"乡村振兴技能提升包"覆盖酿酒、竹加工等特色产业,助力周边乡镇劳动力转移就业。
服务类型 | 年培训量 | 经济效益 |
---|---|---|
企业定制培训 | 3200人次 | 人均增收4.2万元 |
新型职业农民 | 1800人次 | 带动产业增收1.2亿 |
退役军人培训 | 650人次 | 就业率100% |
八、数字化转型实践
主导建设"工业云课堂"平台,集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套,开发AR/MR教学资源45个。疫情期间实现98%课程线上化,被省教育厅列为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数字技术 | 应用场景 | 覆盖专业 |
---|---|---|
虚拟仿真 | 高危工种实训 | 化工、焊接等 |
大数据分析 | 教学质量监测 | 全部专业 |
人工智能 | 个性化学习路径 | 智能制造类 |
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李光杰带领团队使学校成为西部职教改革的标杆。其构建的"政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圈",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推动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未来需在国际化标准输出、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持续突破,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