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播影视学院(原成都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以传媒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扎根成都,依托四川传媒产业优势,构建了以影视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办学模式。作为西南地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4所,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为央视、爱奇艺、腾讯等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院通过“智慧广电”专业群升级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传播的能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86年创建的成都广播电视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更名为现名。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
1986-2004年 | 成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远程教育试点 |
2004-2019年 | 高职转型期,增设影视制作、动画设计等专业 |
2019年至今 | 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智慧广电”产业学院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院现有影视制作系、数字媒体系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覆盖影视全产业链。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
影视制作类 |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 摄影构图、非线性编辑、虚拟演播室技术 |
数字媒体类 | 数字媒体技术 | 三维建模、VR内容创作、AI辅助设计 |
艺术设计类 | 影视动画 | 原画设计、绑定渲染、运动规律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院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国际研修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
指标类型 | 数据对比 | 行业均值 |
---|---|---|
师生比 | 1:14 | 1:18 |
高级职称占比 | 42% | 35% |
双师型教师 | 78% | 60% |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院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47项。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率 | 起薪(元) |
---|---|---|---|
2021 | 95.3% | 78.2% | 5200 |
2022 | 96.1% | 80.5% | 5400 |
2023 | 95.8% | 82.1% | 5600 |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院近五年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12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5%。
科研类型 | 成果数量 | 转化案例 |
---|---|---|
省级课题 | 8项 | “5G+超高清制播系统”应用于四川卫视 |
发明专利 | 14项 | 虚拟场景实时渲染技术授权给腾讯云 |
标准制定 | 3项行业标准 | 参与修订《影视灯光系统技术规范》 |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2+1+1”联合培养项目。
合作项目 | 外方院校 | 年度规模 |
---|---|---|
数字媒体技术 | 加拿大谢尔丹学院 | 30人/届 |
影视特效制作 | 新西兰媒体设计学院 | 25人/届 |
动漫设计 | 日本京都精华大学 | 20人/届 |
七、校园建设与智慧化转型
学院投资2.3亿元建设影视科技园区,包含4K超高清演播馆、动作捕捉实验室等设施。
智慧校园指标 | 2023年数据 | 2020年数据 |
---|---|---|
数字化教学覆盖率 | 92% | 75% |
在线课程资源 | 1200门 | 600门 |
物联网设备接入量 | 8500台 | 4200台 |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机遇
当前面临影视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生源结构性变化等挑战,需突破传统专业边界。
- 挑战:虚拟现实技术普及倒逼课程体系重构
- 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产业协同红利
- 策略:重点布局元宇宙制作、AIGC应用等新方向
成都广播影视学院通过三十年积淀,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在“媒体融合、技术赋能”新时代,其“立足四川、辐射西南”的发展战略与区域文化产业需求高度契合。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学院在影视科技研发、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等领域有望实现更大突破,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职业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