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流县职业中学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标杆,始终秉持“产教融合、技能立校”的办学理念,历经数十年发展,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集群。学校依托双流区产业优势,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其“前校后企”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彰显了区域职教龙头的示范效应。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双流县农业中学,1983年改制为职业中学,2008年迁入现址并跻身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成都市“中德(四川)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学校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与西门子、京东方等企业共建6个产业学院,形成“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培养体系。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83 | 改制为职业中学 | 首批开设农学、机械专业 |
2008 | 新校区落成 | 获评国家级重点职中 |
2019 | 中德合作项目启动 | 引进IHK认证体系 |
二、地理区位与硬件设施
学校位于双流区彭镇艺兰路,占地185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配备智能制造、航空模拟、数字媒体等7大实训中心。其中,与成都空港集团共建的航空服务实训舱,配置价值2300万元的波音737模拟驾驶系统,实训设备先进程度位居西南地区同类院校首位。
类别 | 面积 | 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4500㎡ | 1200万元 | 西门子、富士康 |
航空模拟舱 | 800㎡ | 850万元 | 川航、国航 |
数字媒体工作室 | 1200㎡ | 680万元 | 腾讯、完美世界 |
三、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3+3+N”专业群体系,重点建设航空服务、工业机器人、计算机网络3个省级示范专业,形成“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界融合”的课程架构。与电子科大联合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课程,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贯通。
专业大类 | 核心专业 | 职业资格证书 | 对口岗位 |
---|---|---|---|
交通运输 | 航空服务 | 民航客运员 | 机场地勤、空中乘务 |
装备制造 | 机电一体化 | 电工/钳工高级 | 自动化产线维护 |
信息技术 | 大数据应用 | 云计算工程师 | 数据标注、系统运维 |
四、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8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每年选派40名教师赴德国参加IHK教学法培训,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35%,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技术创新”三位一体师资结构。
五、人才培养成效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147项,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连续三年包揽四川省一等奖。2022年毕业生张某某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搭建”项目金牌,创本校历史最好成绩。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班”学生未毕业即被京东方、华为等企业预定,平均起薪达5800元/月。
六、产教融合创新
与天府新区管委会共建“双流智造”产业学院,引企入校设立“京东客服中心”“华硕维修站”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学期分段轮换”教学模式,学生每月在校企场所交替学习,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场景无缝对接。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为双流机场提供安检、值机等专项培训800余人次。牵头组建“成都城南职教联盟”,辐射带动12所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开发的《川菜制作规范》课程资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
八、国际化发展路径
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共建“双元制”试点班,引入IHK机械电工认证标准。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27人,开发中英双语课程32门,其“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被写入教育部国际合作案例库。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双流县职业中学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职教高地。未来将聚焦“智能+”专业升级,建设西部领先的技术技能创新中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