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甘孜职业学校(甘孜职教院校)

甘孜职业学校(甘孜职教院校)

甘孜职业学校作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08年建校以来始终承担着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学校坐落于康定市姑咱镇,依托大渡河流域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传承、高原特色农牧业、新能源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办学体系。经过十余年发展,现已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累计培养输送6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其中90%以上来自藏族聚居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

甘	孜职业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4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67%,开设畜牧兽医、民族工艺美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2个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川内18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建成唐卡绘制、牦牛繁育等4个省级实训基地。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独创"藏汉双语+非遗技艺"课程体系,其唐卡专业学生作品连续三年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设计类展览。

一、地理区位与战略定位

甘孜职业学校地处川西交通枢纽,距离康定市区23公里,海拔1900米,是连接甘孜南北两路的经济走廊节点。校园占地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拥有标准化运动场、高原农业实训园等教学设施。

核心指标数据详情
海拔高度1900米(适宜高原适应性训练)
服务半径覆盖全州18个县(含32个深度贫困县)
年培训能力学历教育1200人+社会培训3000人次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3+3"专业集群,重点建设民族手工艺、高原农牧、清洁能源三大特色专业群。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创业孵化"三级架构,开发藏汉双语教材28部,其中《藏式建筑营造技艺》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就业去向
民族文化传承唐卡艺术、藏式雕刻文旅企业/非遗工坊
高原特色产业牦牛繁育、菌类栽培农牧合作社/食品加工
新兴技术领域光伏运维、新能源汽车能源企业/4S店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名师引进+本土培养"双轨机制,组建由45名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实施"大师工作室"制度,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名担任实践导师,形成"理论教学+作坊实训"的传承模式。

师资结构占比专项能力
高级职称教师32%课程开发/项目指导
双师型教师67%企业实践/技能鉴定
非遗传承人19%唐卡/藏毯/金属锻造

四、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与蜀道集团、通威新能源等企业共建"订单班",开发《高原光伏电站运维标准》等企业课程。在炉霍县建成"校中厂"模式的牦牛绒加工厂,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近五年开展技术扶贫项目27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余人次。

五、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设立"格桑梅朵"非遗传承中心,系统开展藏文书法、坛城绘制等传统技艺教学。开发数字化唐卡设计课程,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传统矿物颜料工艺结合,学生作品《汉藏同心图》被国家民委收藏。每年举办"雪域工匠"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员参与国际民族工艺品展览。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升学有径、就业有位、创业有伴"的成长通道。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3+2"中高职衔接培养,近三年专升本录取率达21%。建立创业孵化基金,支持毕业生开办藏式民宿、牦牛肉制品网店等实体,带动就业120余人。

七、智慧校园建设

投入1800万元建成高原职教云平台,开发藏汉双语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畜牧兽医专业应用AR技术进行牦牛解剖教学,新能源汽车专业引入智能诊断实训设备。建成覆盖全州的远程教学网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向基层教学点辐射。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高海拔地区办学成本高、专业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学校采取"校地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成都、绵阳等地职业院校建立教师轮岗机制。针对生源文化基础差异,推行分层教学模式,设立藏族文化预备课程。未来计划申报"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校",打造藏区职业教育高地。

经过十五年的探索实践,甘孜职业学校已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办学模式,在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职教体系融合方面作出积极示范。随着川藏铁路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学校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经验对同类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