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交通运输技工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技工院校,隶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致力于培养交通运输行业高技能人才。学校依托行业优势,构建了以交通机械、汽车维修、公路工程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办学特色。校区占地150亩,拥有现代化实训中心、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与蜀道集团、中铁二局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作为西南地区交通类技工教育标杆,学校不仅承担学历教育,还为行业提供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年均培训规模超5000人次,在推动区域交通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四川省交通厅汽车修理厂技工班,2004年升格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办学定位聚焦“服务交通产业、培育工匠精神”,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行的双轨模式。
时间节点 | 发展历程 | 重大成果 |
---|---|---|
1978-2003 | 依托企业办班,开展基础技工教育 | 累计培养初级技工3000余人 |
2004-2011 | 获批省级重点技校,扩建实训场地 | 获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
2012至今 | 入选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新型学徒制 | 年培训规模突破3000人次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设置公路工程、汽车维修、现代物流等8个主干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汽车维修 | 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诊断技术、钣金工艺 | 汽车维修工(高级) |
公路工程 | 工程机械操作、道路材料检测、BIM建模 | 公路施工员(二级) |
现代物流 | 仓储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叉车操作 | 物流师(中级)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5人,副高级职称3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2%。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聘请行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教学+企业实践”双导师制。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企业经历教师 |
---|---|---|
高级职称占比25% | 硕士以上学历38% | 具备2年以上企业经验者67% |
中级职称占比43% | 本科学位59% | 参与过重大工程项目者42% |
初级职称占比32% | 专科及以下2% | 持有行业执业资格证95% |
四、教学设施配置
建有汽车整车维修、公路工程检测等12个校内实训中心,设备总值8600万元。与蜀道集团共建“智慧公路产业学院”,配备沥青针入度仪、汽车故障诊断仪等先进教学设备。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设备价值(万元) |
---|---|---|
汽车维修实训 | 举升机40台、解码器35套 | 1200 |
公路工程检测 | 压力试验机20台、摊铺机模拟系统5套 | 980 |
物流仓储实训 | 自动化立体仓库2座、叉车15台 | 650 |
五、校企合作模式
与32家交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校企共建“蜀道创新工作室”,联合开发《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
合作企业 | 合作形式 | 年输送人数 |
---|---|---|
四川路桥建设集团 | 现代学徒制培养 | 80-100人 |
一汽丰田成都基地 | 设备捐赠+技师驻校 | 50-60人 |
京东西南物流中心 | 工学交替实习 | 40-50人 |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升学就业”三维发展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47项,专升本比例提升至28%,海外就业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
发展渠道 | 2023年数据 | 同比增幅 |
---|---|---|
对口就业 | 92.3% | +1.5% |
高职单招录取 | 68% | +8% |
技能大赛获奖 | 省级23项/国家级5项 | +30% |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行业培训4200人次,参与西藏、凉山等地交通扶贫项目,输出技术标准12项。开发《山区公路养护技术》等培训包,被纳入交通运输部推广目录。
服务项目 | 年度规模 | 社会效益 |
---|---|---|
职业技能鉴定 | 2800人次 | 持证上岗率提升40% |
新型学徒制培训 | 1100人次 | 企业人力成本降低25% |
国际产能培训 | 320人次 | 服务“一带一路”项目7个 |
八、数字化转型实践
建成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疫情期间完成12个专业课程数字化改造,线上资源访问量突破50万次。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四川省交通运输技工学校已形成“教学-培训-研发-服务”四位一体的办学生态。未来需在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交通技术等新兴领域加强专业布局,进一步提升服务“交通强省”战略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