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乐山市欣欣艺术职业高中潘复礼(乐山欣艺职高潘复礼)

乐山市欣欣艺术职业高中潘复礼(乐山欣艺职高潘复礼)

乐山市欣欣艺术职业高中作为西南地区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机构,其核心人物潘复礼校长的教育实践与管理理念具有显著的行业代表性。潘复礼自2016年担任校长以来,通过构建"产教融合+艺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学校从区域性职高跃升为省级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其主导的"非遗技艺现代转化"课程体系,将峨眉武术、川剧脸谱等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形成"传统工艺+数字媒体"的特色专业群。在管理层面,潘复礼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联合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四川美术学院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其提出的"艺术素养分层培养"理论,通过动态评估系统将学生分为技艺传承型、创意设计型、跨界应用型三类培养方向,有效提升人才输出精准度。

乐	山市欣欣艺术职业高中潘复礼

一、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

潘复礼倡导"艺术即生活"的核心教育观,构建包含传统工艺、现代设计、数字传媒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学校独创"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基础年级侧重文化通识与技能启蒙,高二引入项目制跨学科课程,高三实施企业定制培养。这种结构使得学生既能掌握敦煌壁画修复等传统技艺,又能运用3D建模技术进行文创开发。

培养阶段 核心课程 能力目标 考核方式
基础阶段 艺术概论、造型基础、文化认知 审美感知、基础技法 作品集+理论测试
进阶阶段 材料实验、数字工具、项目策划 跨媒介应用、团队协作 项目成果展+企业评审
定制阶段 专项技能深化、商业实战、职业认证 行业适配、创业能力 实习评价+双选会表现

二、管理架构与运营机制

潘复礼推行"矩阵式"管理体系,设立教学创新中心、产业对接中心、文化传播中心三大职能部门。其中教学创新中心负责课程研发与师资培训,产业对接中心运营校企合作项目,文化传播中心主管品牌建设与国际交流。这种架构打破传统职校单一教学部门的局限,形成"教育-产业-社会"价值闭环。

管理部门 核心职能 年度关键指标 协同单位
教学创新中心 课程开发、教学评估、师资研修 新增3门精品课/年 中央美院、省教研院
产业对接中心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就业跟踪 签约企业增长15%/年 腾讯互娱、文旅集团
文化传播中心 赛事承办、国际交流、品牌推广 举办5场大型活动/年 法国美院、大英博物馆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学校构建"非遗传承+数字创新"双核课程体系,设置蜀绣工艺、游戏原画、短视频制作等23个专业方向。潘复礼引入"项目穿透"教学法,将真实商业项目分解为教学单元,如为峨眉山景区设计IP形象时,融合美术设计、文化研究、市场营销三门课程内容。

课程类型 代表课程 技术融合 产出形式
传统技艺类 蜀绣技法与创新设计 AR图案数字化 实体绣品+数字藏品
数字媒体类 影视特效合成技术 AI辅助动画生成 短片作品+技术白皮书
跨界应用类 文旅空间设计实务 BIM建模+文化解码 设计方案+VR展示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潘复礼建立"三级耦合"合作体系: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行业龙头开展订单培养,与国际机构进行课程认证。学校引入企业导师驻校制度,每学期安排设计师、策展人等业界专家进行为期4周的沉浸式教学。

合作层级 合作企业 合作内容 学生收益
基础实训层 乐山文旅公司 景区导览系统设计 项目津贴+实习证明
订单培养层 完美世界游戏 游戏美术定向班 入职保障+技能认证
国际认证层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课程学分互认 海外升学直通车

五、社会影响与行业贡献

学校近五年培育毕业生2300余人,其中83%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潘复礼主导开发的"嘉州匠艺"系列教材被纳入四川省中职艺术类推荐用书。其推动建立的"峨眉山传统文化数字保护中心",完成12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建档工作。

成果类别 具体项目 受益群体 社会效应
文化传承 峨眉武术动态捕捉数据库 300+民间艺人 获省级非遗保护创新奖
教育创新 AR版《乐山大佛营造图》 全省200+中小学 入选国家教育资源库
产业服务 文旅创意设计孵化器 50+初创团队 带动就业1200人次

六、个人荣誉与学术成就

潘复礼持有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证及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其撰写的《非遗活态传承的职业教育路径》被CSSCI期刊收录,研发的"传统工艺量化评估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荣誉类别 授予机构 获奖年份 获奖成果
教学成果奖 教育部 2021 现代学徒制改革实践
科技创新奖 中国职教学会 2020 工艺评估智能系统
文化传播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 非遗数字保护项目

七、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艺术职教赛道竞争加剧、生源质量波动等挑战。潘复礼提出"三个转型"应对策略: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塑造,从区域办学转向跨地域资源整合,从传统职教转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计划未来三年投入800万元建设虚拟现实艺术实验室,开发微证书课程体系。

现存问题 解决措施 责任部门 预期成效
高端设备短缺 建设虚拟制片实训室 产业对接中心 年培训能力提升300人次
师资结构单一 实施"双师双能"计划 教学创新中心 企业导师占比达40%
国际认证不足 引进ACED国际课程 文化传播中心 学历证书获取率提升至75%

八、未来发展规划

学校确立"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家级文化艺术示范职校的目标,重点推进三大战略:构建"长江艺术教育走廊"区域联盟,开发元宇宙背景下的艺术新业态课程,建立乡村振兴美育服务体系。潘复礼提出打造"艺术职教生态圈"概念,通过建设云上资源库、线下大师工坊、跨境展演平台,形成"教育-产业-社区"立体化发展格局。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