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五月花专修学院绵竹校区(四川五月花绵竹校区)

四川五月花专修学院绵竹校区(四川五月花绵竹校区)

四川五月花专修学院绵竹校区作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6年落地以来,始终以“技能+素质”双核心培养模式为特色,依托校企合作资源,聚焦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区域性职业教育标杆。校区占地约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配备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教学载体,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4500人,年均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其发展路径紧密结合成渝经济圈产业需求,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设国学、艺术等通识课程,形成“技术硬、素养高”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	川五月花专修学院绵竹校区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五月花专修学院绵竹校区前身为电子科技大学绵竹教学点,2018年经教育部门批准独立办学,成为专注职业教育的专修学院。校区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孵化基地”,重点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区域支柱产业。

时间 关键事件 发展阶段
2016-2018 筹建期,完成基础建设与师资储备 基础设施搭建
2019-2021 增设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专业,引入企业实训室 专业集群扩张
2022至今 启动“数字工匠”计划,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数字化转型

二、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

校区位于绵竹市城东新区,紧邻德阿公路与成绵复线交汇处,距绵竹火车站仅4.2公里,1小时车程覆盖成都双流机场、德阳高铁站。周边聚集剑南春集团、四川玻纤等大型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地理便利。

交通方式 距离/时间 接驳线路
公共交通 市区公交10路直达校门口 日均发车频次15分钟/班
铁路运输 绵竹站至校区出租车耗时12分钟 高峰时段易拥堵
自驾出行 成绵高速绵竹出口距校区7公里 停车场容量200+车位

三、硬件设施与教学资源

校区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含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数字经济实训室(跨境电商模拟系统)、护理实训大楼(模拟病房20间)三大核心实训板块,教学设备总值超3800万元。图书馆藏书量12万册,电子资源覆盖率达75%。

设施类型 数量/规模 特色功能
实训工位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8组 支持PLC编程与视觉识别教学
信息化设备 智慧教室42间,云桌面终端1200台 实现远程协作与虚拟仿真教学
体育场馆 标准田径场1座,室内篮球馆2个 配备运动损伤防护中心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现开设专业覆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6大类,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获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公共基础课占比30%,专业核心课占比50%,拓展课程(含X证书培训)占比20%。

专业群 核心课程 职业资格证书
智能制造 数控加工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 数控车工中级、电工证
数字经济 网店运营实务、新媒体营销 电子商务师(三级)
护理健康 基础护理技术、老年照护实务 养老护理员(四级)

五、师资结构与教研能力

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硕士以上学历教师42人。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近3年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9项,出版校本教材14部。

职称结构 企业经历教师 教研成果
高级职称占比28% 行业工程师转岗教师36人 立项市级以上课题7项
中级职称占比53% 企业内训师资格持有者92人 开发活页式教材5套
初级职称占比19% 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教师65人 获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六、学生构成与管理模式

生源以四川省为主(占比82%),年龄分布在16-22岁,男女比例5:4。实行“军事化+学分制”双重管理,建立包含思想品德、技能水平、社会实践的三维评价体系。设立学生发展中心,提供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服务。

管理维度 具体措施 执行效果
日常行为 晨跑考勤、寝室内务评分制 违纪率同比下降18%
学业监控 月考排名+技能过关测试 毕业资格达标率96%
安全防控 人脸识别门禁、网格化联防 校园安全事故零记录保持2年

七、就业质量与社会影响

近三年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占比41%,信息技术服务业28%,物流电商17%。合作企业包括京东亚洲一号、富士康成都基地等,顶岗实习起薪平均3800元/月。校友创办企业达27家,吸纳在校生实习超300人次。

指标类型 数据统计 横向对比
就业率 2023届92.3% 高于全省中职平均4.7个百分点
专业对口率 智能制造类专业达89% 较同层次院校高15%
升学比例 单招考试录取率67% 目标院校含四川工程职院等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四	川五月花专修学院绵竹校区

当前面临专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随着成德绵智能制造走廊建设推进,校区计划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5G+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同时深化与京东方、比亚迪等企业的“厂中校”合作模式。

  • 短期目标:完成省级优质中职学校申报,提升护理专业医疗康养方向竞争力
  • 长期规划:建设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争创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
  • 瓶颈突破:需加强师资博士层引进,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