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昌职中(全称西昌市职业中学)作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学校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设单位,开设涵盖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8大类专业群,在校学生规模超6000人。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与京东方、吉利汽车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构建“双语+技能”培养体系,针对彝汉双语区学生实施文化适配教育;三是创新“季节分段式”教学,将农忙时节纳入实践课程周期。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拥有川内首个智慧农业实训中心、省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占比超过75%,成为凉山州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储备库。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指标项 | 数据详情 |
---|---|
建校时间 | 1985年(38年办学历史) |
校区面积 | 主校区120亩,实训基地80亩 |
在校生规模 | 6321人(2023年数据) |
教职工总数 | 415人(含企业兼职导师68人) |
实训室数量 | 132间(含3个省级共享实训基地)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现代农业技术 | 高原作物栽培、智能灌溉系统运维 | 农艺工(中级)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新能源汽车检测、钣金工艺数字化设计 | 汽车维修工(高级) |
电子商务 | 直播电商运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师(三级) |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群定制”三级架构,其中岗位群课程占比达40%。与京东、拼多多合作开发《农产品电商视觉设计》等6门企业定制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实时对接。
三、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专任教师 | 287人 | 69.1% |
企业兼职教师 | 68人 | 16.4% |
双师型教师 | 215人 | 51.8% |
硕士以上学历 | 93人 | 22.4% |
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双轨培养机制,近三年累计选派136名教师赴德国F+U学院、杭州技师学院进修。企业兼职教师承担40%的实训课程,其中15人获评“凉山州技能大师”。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设施类型 | 数量 | 投资额(万元) |
---|---|---|
校内实训中心 | 18个 | 8600 |
校外实训基地 | 43家 | 企业投入超2亿 |
虚拟仿真系统 | 6套 | 1200 |
智慧教室 | 56间 | 980 |
重点建设的智慧农业实训中心配备无人机植保系统、物联网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可模拟海拔2000-3500米区域的高原农业生产场景。与吉利集团共建的汽车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引入工业4.0标准生产线,支持5G远程操控实训。
五、就业质量与升学通道
年份 | 就业率 | 本地就业占比 | 平均起薪(元) |
---|---|---|---|
2021 | 97.6% | 68.2% | 4280 |
2022 | 98.3% | 71.5% | 4650 |
2023 | 98.8% | 73.8% | 4820 |
就业群体中,进入国有企业占比21%,中小微企业占比57%,自主创业占比15%。升学渠道方面,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建立“3+4”本科贯通培养项目,年输送升学学生约400人,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5%以上。
六、社会服务与扶贫成效
项目类型 | 年度培训量 | 覆盖人群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3200人次 | 彝族聚居区青壮年劳动力 |
企业在岗员工提升 | 1800人次 | 本地重点产业技术工人 |
退役军人技能培训 | 450人次 | 凉山籍退伍士兵 |
创新“移动实训课堂”模式,组织教师团队深入美姑、甘洛等偏远县开展短期技能培训,近三年累计行程超12万公里,助力47个贫困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
七、学生管理与文化建设
- 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学分制”双重管理,每日晨训出勤率98.7%
- 组建民族服饰研习社、彝族漆器工作室等23个文化社团
-
特色活动方面,连续十年举办“彝族年俗文化节”,将传统手工艺制作纳入实践课程。建立“红石榴”研学项目,组织学生赴长三角地区企业开展为期1个月的浸入式学习。
挑战领域 | ||
---|---|---|
根据《凉山州“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学校正启动二期扩建工程,拟新增数字经济、康养护理等4个专业,计划到2025年实现“双师型”教师占比65%、校企合作企业突破100家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