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冶金地质学院(冶金地质院校)

四川冶金地质学院(冶金地质院校)

四川冶金地质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地质勘探行业办学体系。学院立足西南地区资源勘查与地质技术服务需求,依托冶金地质行业背景,形成了以地质勘查、测绘工程、矿产开发为核心的专业集群。作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学院深度融入国家新能源矿产战略,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了"地质+智能"的特色育人模式。目前开设28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为冶金地质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四	川冶金地质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6年创立的四川冶金工业学校地质科,1978年独立组建四川地质技工学校,2001年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更名为现名。办学定位始终聚焦"服务冶金地质产业链,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三对接"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对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链条,课程体系对接地质行业标准规范,实训项目对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

年份重大事件发展特征
1956-1978冶金地质专业初创以钻探技术员培养为主
1978-2001独立建校增设物探、测量等专业
2001-2019高职转型构建"地质+智能"课程体系
2019至今更名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战略

二、学科专业建设

现有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工程测量技术、岩矿分析与鉴定等核心专业,其中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入选国家级骨干专业。构建"基础地质-勘查技术-开发利用"三级课程模块,开发《三维地质建模》《智能矿山装备》等新兴课程。近五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检测等跨界专业,形成"地质为主体,智能为延伸"的专业生态。

专业类别核心专业实训基地合作企业
地质勘查类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岩心钻探实训中心中国地质工程集团
工程技术类工程测量、无人机应用北斗导航实训场南方测绘集团
资源环境类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土壤检测实验室四川省地质院

三、师资队伍结构

实施"双百工程"引育计划,现有专任教师36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双师型教师达65%。引进地质行业领军人才12人,组建"找矿突破""智能勘查"等教学团队。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年均选派50名教师赴矿山一线挂职锻炼,形成"理论教学-项目实践-技术研发"能力闭环。

指标类型2018年2023年增幅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42%+7个百分点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68%81%+13个百分点
双师型教师比例52%65%+13个百分点
企业兼职教师数量45人92人+104%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27项,其中"川西稀土矿集区智能勘查技术"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成省级地质大数据中心,开发矿山边坡稳定性监测系统等应用成果。开展"订单式"技术培训年均超3000人次,为凉山州等贫困地区提供免费地质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五、人才培养创新

推行"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一年级地质认知实习、二年级项目化教学、三年级顶岗实训。与紫金矿业共建"现代学徒制"班,实行"1.5+1.5"分段培养。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涵盖岩芯编录、钻探模拟等12个典型工作场景,实现实训项目数字化覆盖率达85%。

六、国际化发展

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地质教育联盟,与老挝国立大学共建矿产勘查技术中心。开发英文版《矿物资源评估》等课程资源,招收柬埔寨、缅甸等国留学生126人。承担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为非洲法语国家培训地质技术人员43名,输出中国地质标准规范。

七、校园信息化建设

建成地质大数据云平台,集成遥感影像、钻孔数据等10类地质信息。部署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实训场所物联网全覆盖。开发"地学e站"移动学习APP,整合虚拟岩心库、在线测试等模块,疫情期间保障教学活动不间断,在线课程访问量突破50万次。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传统地质专业招生萎缩、新能源矿产技术储备不足等挑战。实施"四新"战略:建设新型勘探技术专业群,开发地热资源勘查等前沿课程;组建新能源矿产研究院,攻关锂矿智能开采技术;推进跨学科实训中心建设,融合地质+机械+信息技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伴随"走出去"企业开展境外技术服务。

经过六十余载的行业积淀,四川冶金地质学院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地质类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学院正通过数字化转型、产教深度融合等方式,着力破解传统专业现代化改造难题,其"地质+智能"的探索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学院有望在深部矿产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