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四川省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于川南经济区的腹地,依托自贡市“盐都”产业优势与荣县农业资源,形成了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集群。学校始建于1983年,历经四次校区扩建与三次国家级改革试点,现已成为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职教机构。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在校生4200余人,开设18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与本地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2%。
一、学校基础概况与核心指标
指标类别 | 数据详情 |
---|---|
建校时间 | 1983年(41年办学历史) |
校园面积 | 主校区8.6万平方米,实训基地3.2万平方米 |
教职工总数 | 245人(专任教师19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8%) |
实训设备总值 | 7800万元(含智能制造车间、现代农业大棚等) |
校企合作单位 | 37家(含自贡硬质合金、华为云西南服务中心等)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信息”三位一体的专业架构,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三大省级示范专业。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直播方向,形成动态调整机制。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定制”三级模式,开发《盐雕工艺》《无人机植保》等12门本土化校本教材,实践课程占比达55%。
专业大类 | 代表专业 | 核心能力 |
---|---|---|
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 | 智慧农业系统操作、农产品电商运营 |
先进制造 | 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 CAD/CAM应用、精密加工技术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 | 智能终端维护、工业互联网部署 |
三、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通过“校企双聘+国际认证”模式优化师资结构,从自贡航空产业园引入28名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选派45名骨干教师参加德国IHK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站”培养体系,近五年孵化省级教学名师2人,市级技能标兵9人。实施青年教师“五阶递进”培养计划,新教师需完成企业实践120天方可上岗。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专任教师 | 198 | 81% |
企业兼职教师 | 85 | 35% |
高级职称教师 | 67 | 27% |
双师型教师 | 135 | 68% |
四、产教融合实践模式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双元育人机制,与自贡长征机床共建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推行“3+3+2”学徒制培养,即3学期理论学习、3学期轮岗实训、2学期顶岗实习。2023年联合华为开展“5G+智慧农业”项目,学生参与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已在荣县12个乡镇推广应用。
五、学生发展质量分析
建立“技能证书+学历证书”双证制度,毕业生平均持有2.3项职业资格证书。升学渠道畅通,近三年高职单招录取率78%,其中机械类专业对口升入四川理工学院比例达92%。就业质量跟踪显示,初始岗位月薪4500-6800元,三年内晋升管理层比例达24%。典型案例包括2019级电商专业学生张某某,创办“荣州好物”直播基地,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
年度 | 升学率 | 对口就业率 | 创业率 |
---|---|---|---|
2021 | 76% | 81% | 3.2% |
2022 | 78% | 83% | 4.1% |
2023 | 80% | 82% | 5.0% |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200人次,为自贡灯贸会展提供礼仪服务支持超500人次。技术研发团队承接县域中小企业技改项目27项,其中“传统盐雕数字化保护”项目获省级文化创新奖。与荣县农业农村局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开发《竹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等培训课程包,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60个。
七、数字化转型进展
投入12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实现人脸识别考勤、VR虚拟仿真实训全覆盖。开发“荣职在线”APP,整合慕课资源1200学时,疫情期间保障98%课程线上运行。建成省内首个中职“工业互联网实验室”,配备工业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孪生系统,与海尔卡奥斯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应对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速度滞后于产业升级、高端实训设备维护成本高企等挑战。规划实施“三纵三横”战略:纵向深化与自贡高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产教协同,横向拓展与重庆职教集团的课程互认;纵向推进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横向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拟投资2800万元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重点攻关新能源装备检测、智慧农业物联网等前沿领域。
该校通过持续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出强劲动能。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据驱动决策能力,构建动态专业预警系统,同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为川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精准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