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旅游学院景区简介(川旅院景区导览)

四川旅游学院景区简介(川旅院景区导览)

四川旅游学院景区作为集教学实践、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依托高校资源与地理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校景融合”发展模式。景区以川菜文化酒店管理实训基地休闲旅游业态为核心,串联起教学、科研、观光与休闲功能。其规划面积约1200亩,涵盖教学实践区、文化体验区、生态休闲区三大板块,年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兼具教育属性与旅游吸引力。景区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将餐饮实训、酒店服务、非遗传承等融入游览动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	川旅游学院景区简介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景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咏路319号,距市中心约25公里,毗邻洛带古镇与桃花故里景区,处于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节点。校区周边交通网络发达,地铁2号线与多条公交线路直达,自驾可通过蓉遵高速、渝蓉高速便捷抵达。

交通方式 耗时 接驳线路
地铁 40分钟(市中心出发) 2号线至书房站,换乘公交870路
自驾 30分钟 蓉遵高速龙泉出口下,沿北泉路直达
公交 60分钟 850路/874路直达校门口

二、历史沿革与发展规划

景区前身为1979年建立的四川省旅游学校,2007年升格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四川旅游学院。校园规划遵循“教学优先、文旅融合”原则,2018年启动智慧景区建设项目,2021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未来计划拓展研学旅游基地国际美食交流中心,打造西南地区文旅教育标杆。

三、核心景点与功能分区

景区由三大功能区组成:

  • 教学实践区:含星级酒店实训楼、中西餐实训厨房、高尔夫练习场等,日均承接教学实践超2000人次;
  • 文化体验区:川菜博物馆、非遗技艺工坊、酒文化体验馆构成文化矩阵,年举办专题展览15场以上;
  • 生态休闲区:依托300亩校园绿地打造环校步道、亲水平台、樱花观赏带,春季峰值日接待量达8000人。
核心景点 面积 开放时间 承载量
川菜博物馆 800㎡ 8:30-17:30 50人/批次
酒店实训楼 12000㎡ 预约制 200人/天
环校生态步道 5.2公里 全天开放 不限流

四、教学与旅游深度融合模式

景区首创“前校后厂”运营机制,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实训课程。例如:

  • 餐饮专业学生在“蜀韵堂”餐厅轮岗实操,年接待游客用餐超10万人次;
  •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负责颐庐酒店运营,客房入住率保持85%以上;
  • 会展专业学生承办亚洲美食节等大型活动,累计服务参会者逾50万人次。

五、文化特色与非遗传承

景区以川菜文化为核心IP,构建三级文化体系:

  1. 物质载体:收藏古籍菜谱300余册、传统炊具200件,复原清代“三义灶”烹饪场景;
  2. 技艺传承:开设川剧变脸、糖画制作、茶艺表演等非遗工坊,年培训传承人200名;
  3. 数字传播:开发VR川菜制作体验系统,线上访问量突破50万次。

六、旅游服务设施配置

设施类型 数量 分布区域 特色服务
游客中心 3处 南/北门、东区 提供多语种导览、行李寄存
智慧导览 全覆盖 全景区 AR实景导航、语音讲解
餐饮服务 12处 教学餐厅/商业区 平价套餐15元起,定制宴席

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景区绿化覆盖率达78%,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建有雨水花园12处、生态湿地3.5公顷。能源系统实现:

  • 太阳能路灯覆盖率100%
  • 餐饮废水处理回用率60%
  •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95%

八、社会效益与行业影响

景区年均开展公益科普活动45场,惠及群众3万人次。与携程、美团共建文旅大数据实验室,发布《川菜消费趋势白皮书》等行业报告。毕业生遍布全球500强酒店集团,形成“产教融合-就业输出-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川旅游学院景区通过创新“教育+旅游”模式,既保障教学科研需求,又创造社会价值。其发展路径为同类院校景区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但在文化深度挖掘与国际化推广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需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方能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