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威远县职业技术中学(威远职中)

威远县职业技术中学(威远职中)

威远县职业技术中学(以下简称“威远职中”)始建于1984年,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9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威远县严陵镇,占地160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教职工285人。作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威远职中以“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为核心办学理念,构建了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四大专业群的18个专业体系,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等举措,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达75%,形成了“升学有优势、就业有保障”的鲜明特色。

威	远县职业技术中学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威远职中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骨干专业。通过“模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构建了“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技能拓展”三级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农作物生产技术、畜禽养殖现代农业实训中心(省级)四川种都农业、黄老五食品
智能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市级)长城须崎铸造、中威能能源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云计算实训室(校企共建)华为技术、新华三集团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改革

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企业实践、技能认证、教学竞赛等途径提升教师能力。现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占比68%,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

教师类别人数占比代表成果
正高级讲师124.2%主持省级课题3项
硕士研究生4515.8%开发校本教材12本
企业兼职教师6824.0%参与课程开发26门

三、硬件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实践体系。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的华为ICT学院、电子商务双创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

设施类型数量投资额(万元)功能覆盖
实训中心8个5600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等
数字化教室45间800智慧教学系统全覆盖
校企合作基地12个3200华为、新华三等企业

四、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农业大学、内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五年一贯制”培养。近五年累计输送2800余名学生进入高等院校,50名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免试升学。

年份毕业人数就业率升学率
202082097.8%72.5%
202179098.3%74.1%
202281098.1%75.3%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推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模式,与56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标准18项,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培养闭环。

合作类型企业数量覆盖专业典型案例
订单培养28家机械、电子、电商长城须崎“金蓝领”班
实训基地共建15家农业、计算机华为ICT实训中心
产学研合作13家新能源、现代农业中威能能源联合实验室

六、社会服务与技能培训

学校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社会服务项目40余项,培训规模超5000人次。建成“威远县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开展28个工种的等级认定。

培训类型年培训量主要项目合作单位
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种植技术、电商运营农业农村局
企业定制培训800人数控操作、安全生产长城须崎、黄老五食品
退役士兵培训300人汽车维修、创业指导退役军人事务局

七、技能竞赛与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体系,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42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建成“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生申报专利17项,创业项目带动就业200余人。

竞赛级别获奖数量优势项目指导团队
国家级8项数控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省级技能名师领衔
省级65项电子商务技能、农机维修企业技术骨干参与
市级120项会计实务、幼儿保育校级名师工作室

八、区域经济贡献与辐射效应

学校紧密对接威远县“工业强县、农业固本、文旅兴城”发展战略,为县域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态农业等行业输送技术人才1.2万余人。牵头成立“威远县职业教育联盟”,辐射周边6所中职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库课程86门。

服务领域年输送人数代表性企业人才匹配度
先进制造业600人长城须崎、中威能能源92%
现代农业450人四川种都、黄老五食品89%
现代服务业380人亚马逊客服中心、海底捞95%

威远县职业技术中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发展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德技并修”的培养体系、“多元协同”的发展机制,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学校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