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机电工程学校(原成都机电职高)是成都市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历经多次转型升级,现已形成以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体系。学校占地200余亩,拥有机械加工、电气控制、工业机器人等30余个现代化实训室,与京东方、一汽丰田等百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达75%,在四川省中职学校中稳居前列。其“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尤其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从中职到高职的贯通培养体系,为区域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成都机器制造学校,2004年更名为成都机电职业技术学校,2020年升格为成都机电工程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聚焦先进制造领域,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现开设14个中职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为省级重点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为市级特色专业。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58-1998 | 机械类中专办学阶段 | 培养技术工人超万人 |
2004-2015 | 省级重点职高建设期 | 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称号 |
2016-至今 | 智能制造转型阶段 | 建成省级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基础平台+专业群”的课程架构,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维修三大专业集群。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开发《智能产线调试》《工业4.0概论》等特色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 | 证书获取率 |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CAM、多轴加工 | 精密零件加工 | 92% |
工业机器人 | PLC编程、视觉系统 | 产线集成调试 | 88% |
新能源汽车 | 动力电池管理、智能网联 | 整车故障诊断 | 85%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2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3%。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引进企业技术骨干36人担任兼职教师。教学资源库包含1200学时微课视频、80个虚拟仿真项目,实现教学场景全覆盖。
教师类型 | 人数 | 企业实践时长年均科研成果转化数 | |
---|---|---|---|
专业带头人 | 28 | 120天 | 5项 |
骨干教师 | 96 | 80天 | 3项 |
企业导师 | 36 | 全职参与 | 10项 |
四、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学校实施“分层培养”策略,设立升学班与订单班。2023年毕业生中,32%通过单招进入四川工程职技院等高校,45%进入京东方、沃尔沃等企业就业,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4800元。近三年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142项。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与成都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未来工厂”实训中心。采用“1+X”证书制度,联合西门子、海目星等企业开发岗课融通课程。目前拥有校企联合实训基地9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16个。
六、实训条件与信息化建设
实训设备总值1.2亿元,包括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工业级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建成智能制造虚拟仿真中心,开发AR巡检、数字孪生等教学系统。校园网络实现万兆主干,物联网终端覆盖全部教学场所。
七、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年均开展企业员工培训超万人次,为老挝、缅甸培养留学生86人。与德国SBA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进IHK认证体系。开发国际产能合作课程包,服务“一带一路”企业海外人才需求。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产业升级加速与人才培养周期错位、高端实训设备维护成本攀升等挑战。未来将深化“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改革,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打造西部智能制造人才高地。
成都机电职高通过六十余载积淀,形成了“扎根产业、服务前沿”的办学特色。其“校企共生”生态系统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难题,但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进程中仍需突破体制壁垒。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学校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有望成为全国智能制造职教改革的样板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