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泸州师范学校是川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历程与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作为具有百年师范教育传统的中等专业学校,该校以培养基层文理教师为核心使命,形成了"扎根地方、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3000人,开设12个师范类专业,构建了从中职到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地合作"模式,近五年累计为川南地区输送优质教师2000余人,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2%以上。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拥有省级标准化实训基地3个,教育类实验室覆盖率达100%,数字化教学设备占比超过65%。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7%,双师型教师比例突破35%,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教学格局。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15年创立的川南师范讲习所,历经民国时期师范学堂、新中国初期中等师范学校等重要发展阶段。2012年整体迁入现址后开启转型升级,2018年获批省级标准化师范院校建设单位。
发展阶段 | 时间跨度 | 核心事件 |
---|---|---|
初创期 | 1915-1949 | 川南地区首所师范教育机构 |
调整期 | 1950-1999 | 三度更名与专业结构调整 |
转型期 | 2000-2015 | 中职教育改革试点 |
提升期 | 2016-至今 | 省级标准化建设立项 |
二、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以师范教育为主体,文化艺术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专业体系。重点建设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等传统优势专业,同时拓展幼儿保育、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专业。
专业类别 | 专业数量 | 省级重点专业 | 校企合作专业 |
---|---|---|---|
师范教育类 | 8 | 语文教育、英语教育 | 2 |
艺术教育类 | 3 | 音乐教育 | 1 |
信息技术类 | 2 | 无 | 2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和骨干教师访学计划。建立"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双师培养制度,近三年新增双师型教师28人。
指标类型 | 数值 | 对比全省中职均值 |
---|---|---|
专任教师总数 | 185人 | +12% |
高级职称占比 | 46.5% | +8pp |
硕士以上学历 | 68人 | +15% |
双师型教师 | 65人 | +20% |
四、教学设施配置
学校建有智慧教室26间、虚拟仿真实训室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800万元。图书馆藏书量15万册,数字资源访问量年均增长25%。
设施类型 | 数量 | 单件价值(万元) | 使用频次(次/周) |
---|---|---|---|
智能教学系统 | 26套 | 8-12 | 180+ |
专业实训室 | 43间 | 5-20 | 120+ |
多媒体设备 | 全覆盖 | - | - |
数字资源平台 | 8个 | - | 600+ |
五、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2.5+0.5"分段式培养,构建"教学+实训+顶岗"三阶能力提升体系。与32所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实施"双导师制"指导。
- 理论教学占比:65%(前四学期)
- 校内实训占比:20%(第三学年)
- 校外实践占比:15%(最后一学期)
- 职业资格培训:贯穿全程
六、学生发展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对口就业率82.3%,专升本录取率从15%提升至24%。技能竞赛获奖数量年均增长18%,普通话二甲通过率98.7%。
指标名称 | 2020 | 2021 | 2022 |
---|---|---|---|
就业率 | 81.2% | 83.5% | 82.8% |
专升本率 | 15% | 19% | 24% |
技能证书获取 | 78% | 85% | 91% |
竞赛获奖数 | 12项 | 18项 | 21项 |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3000人次,承接国培计划项目8个。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开发老年教育课程12门,非遗传承项目进校园覆盖率达75%。
- 国培项目:年均培训教师800人
- 社区教育:开设课程23类,年服务5000+人次
- 文化传承:建立3个非遗工作坊
- 教育扶贫:结对帮扶乡村学校15所
八、发展挑战与机遇
面对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需破解中高职衔接不畅、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难题。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新机遇,成渝地区教师需求年缺口超2万人。
挑战类型 | 具体表现 | 应对措施 |
---|---|---|
结构性矛盾 | 学前教育师资过剩与理工科教师短缺并存 |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
产教融合 | 合作企业行业覆盖面有限 | 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 |
数字化转型 | 智慧教学设备使用率待提升 | 建设虚拟教研室 |
区域竞争 | 周边同类院校同质化竞争加剧 | 打造非遗教育特色品牌 |
四川泸州师范学校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其"师范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定位有效契合区域教育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数字赋能、突出文化传承等路径,正逐步从传统师范院校向现代职业教育高地转型。未来需在专业集群建设、教师发展创新、社会服务能级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