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山苏稽职高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产业依托,已成为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标杆院校。学校地处乐山市苏稽古镇,紧邻峨眉山景区与乐山大佛旅游线路,区位优势显著。其以“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为核心办学理念,重点打造餐饮文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专业群,与当地跷脚牛肉美食产业、峨眉机械加工产业园形成深度联动。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构建了覆盖中职、高职衔接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乐山苏稽职高创建于1985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总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320人,教职工28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托峨眉山市“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打造餐饮服务与管理特色专业;二是与蜀道集团、保力新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三是创新“非遗+职教”模式,将峨眉武术、川剧脸谱等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
指标 | 数值 |
---|---|
学校性质 | 公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
开设专业 | 18个(含省级重点专业5个) |
实训基地 |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 |
校企合作单位 | 126家(含上市公司8家)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专业集群,重点建设餐饮服务、机械加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专业。其中,中餐烹饪专业与“苏稽跷脚牛肉”非遗技艺结合,开发了《非遗美食制作规范》等特色教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块,与西门子共建智能工厂实训中心。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拓展模块”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就业方向 |
---|---|---|---|
餐饮服务类 | 中餐烹饪 | 非遗菜品研发、宴会设计 | 星级酒店、餐饮连锁 |
机械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CAM、智能制造技术 | 装备制造企业 |
信息技术类 | 物联网技术应用 | 传感网搭建、智能终端开发 | 科技园区、智能家居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企业实践、国际培训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45%,聘请行业专家36人担任兼职教师。特别在餐饮专业领域,拥有中国烹饪大师2人、川菜非遗传承人3人,形成“大师工作室+教学团队”的培养模式。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正高级职称 | 28 | 9.8% | 课程开发/标准制定 |
双师型教师 | 194 | 67.8% | 企业实践/技术研发 |
企业兼职导师 | 36 | - | 生产指导/项目教学 |
四、产教融合实践模式
学校探索出“四阶递进”产教融合路径: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学习→三年级顶岗实训→毕业后定向就业。与峨眉机械厂共建“厂中校”,实现设备共享、师傅带徒;与海底捞集团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发《火锅门店运营实务》等定制化课程。近三年累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200余人次。
五、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4200元,专业对口率81%。升学渠道畅通,高职单招录取率76%,其中机械类专业升入四川工程职技院比例达92%。典型就业案例包括:2022届数控专业学生张某某进入中国二重集团,次年获评“四川省技术能手”;烹饪专业李某某在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酒店任行政总厨助理。
六、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涵盖乡村振兴带头人、退役军人技能提升等项目。重点打造“峨眉工匠”培训品牌,为本地跷脚牛肉商户定制《食品安全与标准化操作》课程。疫情期间开发线上培训资源包42个,被纳入“四川终身学习平台”优质资源库。
七、办学条件对比分析
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乐山苏稽职高在生均实训设备值、企业捐赠额度等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仍需加强。下表选取三所典型院校进行对比:
指标 | 乐山苏稽职高 | 德阳某职校 | 攀枝花某技校 |
---|---|---|---|
生均实训设备值(万元) | 2.3 | 1.8 | 1.5 |
企业捐赠金额(万元/年) | 368 | 215 | 92 |
数字资源总量(TB) | 12.6 | 18.3 | 9.8 |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兴产业需求匹配度待提升;二是县域职教资源整合难度较大;三是国际化办学刚刚起步。但伴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校迎来新机遇:峨眉山市正在打造“西部智能制造基地”,为机械类专业群升级提供产业支撑;川渝滇黔旅游环线开发,推动餐饮服务专业向智慧旅游方向转型。
未来五年,学校计划投资2.8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智慧养老等新兴专业。通过深化“学历证书+X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构建从中职到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体系,力争成为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