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敬汉卿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推动者,其个人发展轨迹与学校改革进程紧密交织。他自2016年担任校长以来,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双创驱动”办学体系,将该校打造成川内中职教育标杆。其主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使高级技能教师占比从18%提升至47%,校企合作企业数量从12家扩展至38家,形成覆盖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6大领域的专业集群。在敬汉卿推动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9%,累计为区域产业输送技术人才超3000人。其创新提出的“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有效破解中职生职业发展瓶颈,相关实践被纳入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案例库。
个人背景与职业发展
敬汉卿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证。其职业生涯经历三个关键阶段:2008-2012年在遂宁市安居职业中学担任实训主任期间,首创“车间课堂”教学模式;2013-2015年于四川省商贸学校分管校企合作,构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2016年调任射洪职中校长后,提出“技能立校、文化铸魂”办学理念。
时间阶段 | 任职单位 | 核心工作 | 创新成果 |
---|---|---|---|
2008-2012 | 遂宁市安居职业中学 | 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 车间课堂模式 |
2013-2015 | 四川省商贸学校 | 校企合作机制构建 | 订单班培养体系 |
2016-至今 | 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 | 整体办学改革 | 三阶递进培养模式 |
教学体系改革实践
敬汉卿主导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专业技能、拓展创新三大平台。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开发《精密加工技术》《智能设备维护》等12门核心课程。通过建立“技能等级认证中心”,实现学生持证率从62%提升至91%,其中高级工证书获取比例达34%。
课程类型 | 改革前 | 改革后 | 提升幅度 |
---|---|---|---|
公共基础课 | 占比45% | 占比30% | -15% |
专业技能课 | 占比35% | 占比50% | +15% |
实践创新课 | 占比20% | 占比20% | 0% |
校企合作网络建设
通过“一企一策”合作模式,与京东方、一汽丰田等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其中与射洪锂电产业园联合设立的“新能源材料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的培养闭环。2022年数据显示,校企联合开发教材14部,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时长占比达35%,学生顶岗实习津贴平均提高40%。
合作维度 | 合作企业数量 | 共建实训基地 | 联合研发项目 |
---|---|---|---|
本地企业 | 28家 | 16个 | 9项 |
省内企业 | 42家 | 22个 | 15项 |
长三角企业 | 6家 | 3个 | 2项 |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实施“青蓝工程”与“双师培育计划”,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到合作企业实践不少于40天,并将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达65%,企业兼职教师库规模突破200人。
教师类别 | 2018年 | 2023年 | 增长率 |
---|---|---|---|
高级职称教师 | 32人 | 58人 | 78% |
双师型教师 | 56人 | 114人 | 104% |
硕士以上学历 | 28人 | 67人 | 139% |
学生发展质量提升
构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升学就业”三维发展通道。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142项,其中敬汉卿指导的数控铣削团队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建立创业孵化中心,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37个,带动就业200余人。升学方面,本科上线率从12%提升至36%,对口单招录取率保持全省前三。
发展指标 | 2018届 | 2023届 | 增幅 |
---|---|---|---|
技能竞赛获奖 | 43项 | 142项 | 230% |
创业项目数 | 15个 | 37个 | 147% |
本科升学率 | 12% | 36% | 200% |
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8000人次,涵盖电工、焊工、电子商务等20余个领域。与县人社局共建“返乡农民工培训基地”,开发“1+X”证书培训包。疫情期间创新“云培训”模式,制作微课视频150余个,服务企业员工技能提升。2022年横向课题经费突破300万元,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达120万元。
- 年培训量:8000+人次
- 培训工种:20类
- 企业定制课程:35门
- 技术转化收益:120万元/年
信息化建设进程
投入12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搭建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库,包含微课视频800+个、虚拟仿真项目45个。建成覆盖主要专业的数字化实训系统,实现PLC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等项目的云端训练。疫情期间保障98%课程实现线上教学,学生满意度达92%。
建设项目 | 投入资金 | 覆盖专业 | 应用效果 |
---|---|---|---|
智慧教室 | 320万元 | 全部专业 | 教学效率提升40% |
实训仿真系统 | 450万元 | 机电、汽修 | 事故率降低65% |
教学资源库 | 280万元 | 12个专业 | 资源调用量1.2万次/月 |
文化建设创新实践
推行“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将非遗技艺纳入选修课程,建立蜀绣、竹编等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之星”评选活动,构建“德育银行”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量化为可存储、可交易的德育积分。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率从65%提升至98%,违纪率下降72%。
- 非遗传承项目:6项
- 学生社团:38个
- 年度文化活动:52场
- 志愿服务时长:人均48小时/年
区域经济贡献分析
学校年均为本地输送技术人才1200余人,支撑锂电、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与射洪经济开发区共建“共享实训中心”,为14家企业提供设备共享、工艺改进服务。牵头成立“沱江流域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42家,促成校企技术合作项目金额超2000万元。
经济指标 | 直接贡献 | 间接影响 | 受益群体 |
---|---|---|---|
年输送人才 | 1200+人 | 带动就业3600+人 | 县域中小企业 |
技术改造服务 | 48项/年 | 增加产值8000万元/年 | 合作企业 |
社会培训 | 8000人次/年 | 提升收入2000+万元/年 | 农村转移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