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革命老区巴中市。学院以“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康养护理等为核心的专业集群。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养,逐步成为川陕革命老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模式既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也反映了老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创新探索。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2013年成立的巴中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经省级评估后更名为现名。作为巴中市唯一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明确为“立足巴中、辐射川陕、服务基层”,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年份 | 关键事件 | 发展阶段 |
---|---|---|
2013 | 正式获批筹建 | 基础建设期 |
2018 | 更名为四川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 品牌提升期 |
2021 | 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 特色发展期 |
二、地理位置与校园建设
学院位于巴中市经济开发区,占地5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校园规划融合山水生态理念,建有现代化教学楼、实训中心及产教融合园区。
设施类别 | 数量 | 功能特点 |
---|---|---|
实训基地 | 12个 | 覆盖农业、医疗、机械等领域 |
校企合作中心 | 8个 | 联合华为、京东等企业共建 |
智慧教室 | 60间 | 配备虚拟仿真教学系统 |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开设28个高职专业,形成“农业+”“医疗+”“智能+”三大专业群。其中,现代农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大类 | 代表专业 | 就业方向 |
---|---|---|
农林牧渔类 |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 | 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 |
医药卫生类 | 护理、药学 | 基层医疗机构、康养中心 |
装备制造类 | 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 | 制造业企业、技术服务机构 |
四、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院现有教职工38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占比60%。通过“校企双聘”模式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教授/副教授 | 45人 | 12% |
讲师 | 120人 | 32% |
企业兼职教师 | 75人 | 20% |
五、学生规模与就业质量
学院在校生规模达8000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超过45%。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实现精准就业。
年份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
2021 | 1850人 | 93.2% | 78.5% |
2022 | 2100人 | 92.8% | 80.3% |
2023 | 2300人 | 94.1% | 82.1% |
六、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院与巴中市人民政府共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近五年累计为本地企业输送技术骨干3000余人,参与扶贫项目27项。
- 与通江银耳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开发食用菌栽培课程
- 联合巴中市卫健委开展基层医疗人员技能提升培训
- 承接东西部协作项目,为浙江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七、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学院设立“秦巴特色农业研发中心”,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在山地农业机械、中药材种植等领域形成技术专利23项。
科研指标 | 2021 | 2022 | 2023 |
---|---|---|---|
纵向科研经费(万元) | 180 | 240 | 310 |
技术成果转化数(项) | 5 | 8 | 12 |
师生共创专利数(项) | 8 | 15 | 23 |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作为革命老区高职院校,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产业升级对接压力等挑战。未来计划通过“三名工程”(名师、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建成省级“双高”院校。
-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 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 拓展国际交流,探索“中文+职业技能”海外输出模式
四川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轨迹,既是革命老区教育振兴的缩影,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样本。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学院正逐步突破地域与资源限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需在师资结构优化、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实现从“地方性高职”向“特色化标杆院校”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