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利州中专”)是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广元市产业转型需求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6000人,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8大类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机制,与京东、格力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占比达65%。然而,在师资结构、实训资源覆盖度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专业与区域经济匹配度。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利州中专前身为1987年创立的广元市第一职业中学,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以“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基层技能人才需求”为核心目标,聚焦广元市“5+N”工业体系,重点培养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技术人才。
时间节点 | 发展里程碑 |
---|---|
1987-2004 | 地方职业高中阶段,开设农林、基建类基础专业 |
2005-2015 | 省级重点中职建设期,新增数控、电子等工科专业 |
2016-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阶段,引入企业实训中心12个 |
二、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主体专业+拓展方向”的课程架构,推行“1+X”证书制度。核心专业实行“理论+实训+顶岗”三段式培养,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达4:6。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对应产业 | 证书获取率 |
---|---|---|---|
加工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 | 机械加工产业 | 89%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数字经济产业 | 78% |
交通运输类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汽车零部件制造 | 83% |
三、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现有教职工217人,生师比28:1,“双师型”教师占比63%,但高级职称教师仅占28%,结构性短缺明显。
职称结构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教师 | 12 | 5.5% |
副高级教师 | 45 | 20.7% |
中级及以下 | 160 | 73.7%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建有校内实训基地8个,设备总值3800万元,其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为省级标准化基地。校外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岗位2000余个,但工位密度不均衡问题突出。
实训类型 | 设备数量 | 覆盖专业 | 利用率 |
---|---|---|---|
机械加工 | 数控车床85台 | 机械制造类专业 | 92% |
电子信息 | SMT生产线3条 | 电子技术、通信专业 | 85% |
现代服务 | 电商直播室12间 | 电子商务、旅游专业 | 75% |
五、学生发展路径分析
毕业生呈现“就业为主、升学为辅”的分流特征,2022年高职单招录取率41%,但升学质量有待提升。
- 直接就业:主要进入广元市工业园区企业,起薪3500-4500元/月
- 对口升学: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四川工程职技院等本地高职院校
- 技能提升:参与“1+X”证书培训,获取电工、CAD等职业资格证书
六、产教融合实施成效
与14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形成“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2022年校企联合开发课程24门,但深层次合作机制仍需完善。
合作形式 | 参与企业 | 年输送人数 |
---|---|---|
订单培养 | 京东方、中兴通讯 | 120人/年 |
顶岗实习 | 广元娃哈哈、中孚电子 | 850人/年 |
工学交替 | 比亚迪(成都)、格力电器 | 60人/年 |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年开展社会培训超3000人次,但高端培训项目不足。社区教育主要覆盖计算机操作、养老护理等基础技能。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均800人次,涉及菌类种植、农产品电商
- 退役士兵技能培训: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开设驾驶、维修课程
- 企业员工提升:为广元食品厂等定制食品安全管理培训方案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专业集群与产业需求错位、师资高端人才引进难、实训设备更新滞后三大挑战。建议通过以下路径突破:
-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维护等新兴专业
- 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每年选派20名教师赴东部职业院校研修
- 争取省级财政专项,三年内更新50%以上实训设备
利州中专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核心阵地,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需强化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同步性,构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双轮驱动体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办学效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学校应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需求,培养具有跨区域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广元市打造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