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何礼果作为该校核心管理层成员之一,其职业轨迹与学院发展深度绑定。自2015年担任副院长以来,主导推进了多项标志性改革:构建“产教融合”实训体系,牵头建设省级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推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6%以上。其主持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实践被纳入教育部典型案例库。在管理层面,创新性实施“专业群+产业学院”矩阵式架构,使学院在“双高计划”遴选中跻身省内前列。

一、职务变迁与管理路径
时间阶段 | 职务名称 | 分管领域 | 标志性举措 |
---|
2010.09-2015.03 | 机电工程系主任 | 专业建设、实训基地 | 建成省级数控技术实训中心 |
2015.04-2020.12 | 副院长(教学) | 教学改革、质量监控 | 推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
2021.01-至今 | 党委副书记 | 党建融合、师资建设 | 创建“党员大师工作室”机制 |
二、教学改革实践特征
改革维度 | 具体措施 | 实施效果 |
---|
课程体系重构 | 开发“平台+模块+方向”课程包 | 学生岗位适配度提升42% |
教学空间改造 | 建设“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 | 企业真实项目占比达65% |
评价机制创新 | 引入第三方技能认证标准 | 双证获取率突破90% |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效
指标类型 | 2018-2022数据 | 横向对比(省内同类院校均值) |
---|
纵向课题立项 | 37项(含省部级15项) | 2.3倍 |
技术成果转化 | 9项专利作价入股企业 | 覆盖率38% |
社会培训规模 | 年均6800人次 | 超均值47% |

在科研转化方面,何礼果团队开发的智能检测系统已应用于长虹、九洲等本地龙头企业,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200万元。其主导的“校企双导师制”累计培养技术骨干236人,其中17人获得“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通过实施“三维赋能”计划,构建起包含企业技术骨干、技能大师、退休专家的多元师资库。2022年数据显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9%,较2016年提升34个百分点。特别建立“产业教授”流动岗制度,聘请企业高管27人参与专业建设,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技术创新”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五、国际化办学突破
牵头开发“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标准,与德国TBI集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实现留学生规模年均增长15%。2021年带队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在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斩获银牌,创西南地区高职院校该赛项历史最好成绩。
六、信息化建设成效
主导建成智慧校园3.0系统,关键指标包括:教学资源数字化率92%、管理流程线上化率85%、实训设备物联网接入率78%。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率先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保障16个专业3200余名学生完成远程实践教学。
七、学生发展质量提升
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96.2%-97.8%区间,雇主满意度达91.5%。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新能源汽车技术赛项实现四川省在该领域国赛金牌零的突破。
八、行业影响力评估
作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牵头制定《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国家标准》。其提出的“五维协同”职教集团发展模式,被四川、重庆等地7所高职院校借鉴应用。2023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绵阳职院在“服务地方经济”指标位列全国高职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