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川农机化学校)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川农机化学校)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教育领域的重要基地,自1976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农业装备技术人才为核心使命。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托农业农村部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支持,构建了覆盖农业机械维修、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管理等领域的特色专业体系。截至2023年,学校累计培养逾3万名技术骨干,毕业生遍布全国农业机械化产业链,其中80%以上服务于西南地区乡村振兴一线。

四	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5000人,教职工320人,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其“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与约翰迪尔、久保田等国际农机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实现了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高度对接。近年来,学校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丘陵地区机械化路径探索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教学-研发-推广”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人才供给和技术支撑节点。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发展阶段 关键事件 政策支持
初创期(1976-1995) 农业部批准成立,开设拖拉机驾驶与维修专业 国家农机化“三定”方案实施
扩张期(1996-2010) 升格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增设机电一体化专业 西部大开发农机补贴政策落地
转型期(2011-至今) 入选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智能农机装备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购置补贴升级

二、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核心专业 课程覆盖率 校企合作项目数
农业工程类 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农村机电技术 92% 15
智能制造类 数控技术应用、智能装备维护 85% 12
现代农业服务类 农业经济管理、无人机应用 78% 8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指标类型 数值 行业对比(全省中职均值)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43% 28%
双师型教师比例 67% 35%
年均纵向科研经费 850万元 420万元

四、实训体系建设

学校建成“三级递进式”实训体系:
  • 基础层:校内机械加工、液压传动等8个实训车间
  • 提升层:与川内农机企业共建的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 拓展层:长三角、珠三角设立的6个校外实习点
2022年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生均设备值2.4万元,较省内同类院校高出40%。其中,智能农机模拟驾驶系统、VR故障诊断平台等数字化设备占比达35%。

五、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2%。就业去向呈现“三足鼎立”特征:
  • 45%进入农机制造企业(如一拖、东风农机)
  • 30%投身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
  • 25%通过定向培养输送至基层农机站
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6000人次,主导编制的《西南丘陵区农机操作规范》已成为行业指导性文件。

六、区域发展适配性

针对四川盆地地形特征,学校重点突破三大技术方向:
  • 微型农机研发:推出适用于梯田作业的轻型收割机
  • 智能化改造:为传统农机加装北斗导航模块
  • 新能源应用:开发电动植保无人机电池管理系统
2023年数据显示,学校技术成果转化率达27%,带动周边形成年产值超5亿元的农机配件产业集群。

七、数字化转型实践

构建“平台+模块”智慧教学系统:
  • 开发虚拟仿真课程23门,覆盖80%专业核心课
  • 建设农机大数据分析平台,接入2000台作业设备
  • 推行“数字工匠”认证,颁发区块链技能证书
数字化转型使教学效率提升40%,企业用人反馈问题解决率提高65%。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三大矛盾:
  • 传统农机专业招生遇冷与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并存
  •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就业流向集中化
  • 技术迭代速度与教材更新周期不匹配
未来发展聚焦:
  • 建设山地农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 深化“中文+农机技术”国际化办学
  • 打造农机再制造技术产教融合体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区域特色创新,已发展成为集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实体。其“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办学格局,不仅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更通过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进步。面向“十四五”新征程,学校在智能农机装备、绿色生产技术等方向的布局,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