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州羊马职业技术学校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一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依托崇州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优势,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商贸服务为主的专业体系,并与京东、蜀道集团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模块化教学+企业实战”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5%,在四川省同类中职学校中处于前列。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加速,学校在高端设备投入、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定位
崇州羊马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开设12个专业。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智能制造车间等6大实训基地。
指标 | 崇州羊马职校 | 四川中职平均水平 |
---|---|---|
占地面积 | 120亩 | 85亩 |
实训设备价值 | 3800万元 | 2500万元 |
企业合作数量 | 47家 | 32家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三大骨干专业群。其中,现代农业专业与崇州优质稻种植基地共建“田间课堂”,电子商务专业引入京东物流真实项目教学。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占比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技术 | 作物栽培、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营销 | 60% | 天府粮仓农业公司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建模、数控机床操作、工业4.0基础 | 70% | 蜀道装备集团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直播营销、供应链管理 | 55% | 京东西南分公司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创新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学期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0天。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较四川省中职平均高15个百分点。
指标 | 崇州羊马职校 | 全国中职平均 |
---|---|---|
师生比 | 1:18 | 1:22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35% | 28% |
高级职称教师 | 28% | 18% |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1+X”证书制度,近三届毕业生人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2.3本。2023年毕业生进入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67%,本地就业占比42%,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升学率 |
---|---|---|---|
2021 | 94.5% | 82% | 12% |
2022 | 96.2% | 84% | 10% |
2023 | 95.7% | 85% | 9% |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京东共建“西南电商人才孵化中心”,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学生每周3天理论学习、2天企业实操。2023年联合开发《智能仓储管理》等4门企业定制课程。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覆盖专业 | 年均培养人数 |
---|---|---|---|
订单班 | 蜀道集团 | 数控技术 | 80人 |
实训基地共建 | 京东 | 电子商务 | 120人 |
顶岗实习 | 海底捞 | 酒店管理 | 60人 |
六、社会服务与技能培训
学校面向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专项培训,年均承接政府补贴项目12个。2023年为崇州智能家居产业园开展数控技能提升培训,参训人员取证率达92%。
培训类型 | 年培训量 | 取证率 | 主要委托方 |
---|---|---|---|
职业技能鉴定 | 2300人次 | 88% | 崇州市人社局 |
新型职业农民 | 850人次 | 79% | 农业农村局 |
企业定制培训 | 1500人次 | 93% | 蜀道集团等 |
七、学生发展与竞赛成绩
学校建立“技能社团-校队-省队”三级培育体系,近三年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17项。2023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获四川省直播电商技能赛团体一等奖。
竞赛类别 | 获奖数量(近3年) | 指导教师团队 |
---|---|---|
职业技能大赛 | 省级14项、市级28项 | 张XX名师工作室 |
创新创业大赛 | 省级5项、市级12项 | 李XX创新团队 |
文体竞赛 | 省级3项、市级15项 | 王XX艺术团 |
八、发展瓶颈与未来规划
当前学校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县域经济波动影响就业稳定性等问题。根据《崇州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1.2亿元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园区”,预计新增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专业。
崇州羊马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养,已形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品牌。但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仍需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加强师资队伍的高端技术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资源,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路径,为成都都市圈建设输送更多复合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