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县职高罗义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人物,其职业生涯始终围绕“产教融合”与“技能育人”两大核心展开。自2008年入职以来,他主导构建了“岗位导向-技能迭代-终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与本地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开发模块化课程、搭建实训平台、推行“双师制”教学,其团队累计培养技术骨干超3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7%以上。罗义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更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反哺地方经济,例如牵头建设的“智能装备实训中心”已为12家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创造经济效益逾千万元。其个人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四川省技能大师”等称号,成为职教改革中“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历程
罗义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拥有15年企业一线技术经验,曾参与多项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2012年担任达县职高机电系主任后,提出“车间即课堂”理念,推动校内实训基地改造。2016年升任副校长,主导申报“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期间完成4项省级教研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
时间阶段 | 职务变迁 | 核心成果 |
---|---|---|
2008-2012年 | 专业课教师 | 开发《数控编程实战》校本教材 |
2013-2016年 | 机电系主任 | 建成省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
2017年至今 | 副校长 | 牵头成立跨区域职教联盟 |
二、教学成果与方法创新
罗义团队首创“三阶递进式”教学模式:一年级夯实基础技能,二年级开展项目实战,三年级对接企业顶岗。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将传统课程考核改为“作品+答辩”评价体系。其主导的《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被纳入教育部优质资源共享课,配套开发的虚拟仿真平台累计使用超2万次。
创新举措 | 实施效果 | 覆盖专业 |
---|---|---|
活页式教材开发 | 教材更新周期缩短至6个月 | 机械制造、自动化 |
岗位轮训制度 | 学生适岗周期减少40% | 汽车维修、电子技术 |
技能护照管理 | 证书获取率提升至89% | 计算机、建筑 |
三、技能竞赛与指导成果
近五年带领学生斩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27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独创“赛教融合”训练体系,将备赛过程拆解为“技能点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团队协作演练”三个阶段。2021年指导学生获得智能制造赛项冠军,其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竞赛类别 | 获奖等级 | 参赛人数 |
---|---|---|
全国机械加工赛项 | 一等奖(2019) | 2组 |
省级工业机器人赛项 | 一等奖(2021) | 3组 |
区域性CAD建模赛项 | 团体特等奖(2022) | 5组 |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构建“双核驱动”合作模式:与川渝制造业联盟共建人才订单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ICT课程体系。主导签订《校企双元育人协议》32份,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8项。2020年推动成立的“精密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已孵化学生专利7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5例。
合作企业 | 合作形式 | 年度效益 |
---|---|---|
长安汽车达州分公司 | 现代学徒制试点 | 输送技能人才127人/年 |
京东方光电科技 | 课程共建+顶岗实习 | 联合开发教材4部 |
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 | 产学研项目合作 |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80万元 |
五、科研与教材开发
主持完成省级重点课题《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路径研究》,提出“能力图谱-课程矩阵”重构模型。主编的《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配套开发的AR教学资源包在12所院校推广。2022年获批“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点项目”立项。
六、学生管理与德育实践
推行“成长导师制”,为每位学生建立包含技能发展、心理测评、职业规划的三维档案。创建“工匠精神培育工程”,通过“大师讲堂”“技能文化节”等活动强化职业认同。其指导的2018级机电班被评为“全国活力团支部”,班级技能标兵占比达65%。
七、社会服务与行业影响
担任达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年均开展行业培训超2000人次。主导制定的《数控机床操作规范》成为区域性行业标准。疫情期间开发的“云实训”平台服务川陕鄂三省12所职业院校,累计培训学员5.7万人次。
八、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产业升级加速与教学资源滞后矛盾,需破解“教师企业实践周期不足”“实训设备更新资金缺口”等难题。计划推进“数字孪生工厂”建设,探索“AI+职业教育”新模式,目标在2025年前建成西部领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高地。
罗义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了“把车间搬进课堂,让技能服务社会”的职教理念。其构建的“教学-竞赛-研发-服务”四维生态,不仅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其倡导的“技能链对接产业链”模式,有望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