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师范类中等专业学校,其办学特色与区域教育发展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32年,历经多次改制与合并,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长期承担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从办学定位来看,该校以师范教育为传统优势,同时拓展非师范类专业,形成"师范+职教"双轨并行的格局。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保留学前教育、语文教育等经典师范专业,并增设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2023年招生专业达15个。师资方面,现有专任教师18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5%,形成"理论+实践"的教学团队。校园硬件设施方面,拥有实训楼3栋、钢琴房120间、舞蹈室8间,数字化教学设备覆盖率达75%,为技能培养提供支撑。
就业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2%,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川东北地区公立幼儿园就业占比达67%。升学方面,近三年通过单招和对口高考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比例稳定在18%左右,合作院校覆盖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
综合来看,该校在区域性师范教育领域保持传统优势,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产教融合探索转型路径。但受限于中专层次定位,在学历提升通道、高端产业对接等方面仍存在发展空间,需进一步平衡师范传承与职业教育创新的关系。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32年创建的川北乡村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南充师范学校,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重点中专,2018年获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当前定位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职业学校",承担中职学历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三项核心职能。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属性转变 |
---|---|---|
1932-1950 | 创立川北乡村师范学校 | 中等师范教育 |
1985-2000 | 开设民师班、在职教师培训 | 师范教育+继续教育 |
2005-2015 | 新增计算机、旅游服务等专业 | 综合化转型 |
2018-至今 | 获批国家级重点中职 | 职教体系深化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师范教育+现代职教"双轮驱动的专业体系,2023年招生专业中师范类占40%,非师范类占60%。核心课程采用"公共基础+专业技能+选修模块"三级架构,师范类专业增设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特色课程。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主干课程 | 职业证书 |
---|---|---|---|
师范教育类 | 学前教育、语文教育 | 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 | 幼儿教师资格证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 | Python编程、影视后期制作 | 计算机操作员证 |
财经商贸类 | 会计事务、电子商务 | 财务会计、网店运营 | 初级会计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18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28%,较2018年提升15个百分点。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近五年选派68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年龄结构方面,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3%,形成"老中青"梯队。
指标类型 | 2018年数据 | 2023年数据 | 变化幅度 |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25% | 38% | +13% |
双师型教师占比 | 32% | 45% | +13%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13% | 28% | +15%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建有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6大实训园区。教学设备总值达3800万元,生均设备值8500元。与南充市12所幼儿园、5家科技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教室-工坊-企业"三级递进式实践体系。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986人,就业率94.3%,其中直接就业占比68%,升学占比26%。本地就业集中度高,南充市内就业占比达72%。薪资水平方面,实习期月均收入2800元,转正后达4200元,较五年前增长35%。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年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5000人次,承接南充市"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项目。与阆中师范、四川幼专组建川东北幼教联盟,共享课程资源。近三年为贫困地区输送顶岗支教学生327名,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七、办学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中职招生规模收缩、师范类专业吸引力下降等压力。但伴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校在养老托育、智慧教育等新兴领域存在专业拓展空间。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启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探索"5G+教育"新模式。
八、区域比较与特色优势
相较于川内同类学校,该校在学前教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但理工科专业建设滞后于德阳、绵阳等地职校。特色优势体现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其中"红烛艺术团"累计演出200余场,成为校园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