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是成都市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标杆,其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在西南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学校以“现代”为名,紧扣产业升级需求,构建了涵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商贸旅游等领域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该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深度对接区域经济,形成“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国际认证”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就业率超过85%,在四川省中职院校中位居前列。其“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实训设备总值超1.2亿元,与京东、西门子等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更成为行业人才培养的典范。
一、学校概况与发展历程
成都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98年,前身为成都电子职业中学,2012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更名为现名。学校占地185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4300余人,开设18个专业方向。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升学直通车。
核心指标 | 数据详情 |
---|---|
建校时间 | 1998年(更名时间2012年) |
校区分布 | 主校区+新都分校区 |
重点专业数量 | 省级重点专业5个,市级重点专业8个 |
国际合作项目 | 中德、中澳、中英合作班12个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产业导向型”专业集群,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引入阿里巴巴实战平台。课程设置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专业选修”结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就业方向 |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网络攻防、云计算基础、智能安防系统 | 华为、腾讯等IT企业 |
智能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 | CNC编程、3D打印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 | 一汽大众、京东方等制造业 |
现代服务类 | 航空服务 | 客舱服务实务、民航安检、地勤管理 | 双流机场、川航等航空企业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名师培育工程”,通过“高校进修+企业实践+国际认证”三维培养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现有正高级讲师8人,四川省特级教师3人,聘请企业技术总监担任产业教授26人。教师团队近五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开发省级精品课程7门。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典型资质 |
---|---|---|---|
专任教师 | 245人 | 85% | 硕士以上学历132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88人 | 30% | 高级工程师占比65% |
双师型教师 | 192人 | 78% | 持有职业资格证236项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基地
学校投入1.8亿元建设实训中心,包含智能制造、数字媒体、现代物流等8大实训园区。其中,与京东合作的“智慧物流实训基地”配备AGV机器人、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设备;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拥有发那科、ABB等品牌设备20台套。
实训类别 | 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功能覆盖 |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3200万元 | 西门子、海目星 | 数控加工、工业物联网 |
数字媒体实训室 | 850万元 | Adobe、完美世界 | 影视特效、游戏设计 |
航空模拟舱 | 680万元 | 川航、Ameco | 客舱服务、应急演练 |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创新“四共”育人模式(共育人才、共建基地、共组团队、共研课题),与华为共建“ICT学院”,与新希望集团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近三年开展订单培养1200余人,企业提供奖学金累计380万元,学生顶岗实习月薪平均达4500元。
六、升学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升学有径、就业有位”的双通道体系。2023年高考升学班本科上线率67%,其中机械、电子专业对口单招录取率达91%。就业学生主要分布在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等产业聚集区,专业对口率89%,三年内晋升主管岗位比例达24%。
七、技能竞赛与创新能力
学校将技能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42项,省级奖项176项。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网络搭建与安全维护赛项斩获一等奖。学生申请专利17项,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9项。
八、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万人次,为社区居民提供智能家居、老年护理等公益课程。国际化方面,与德国不莱梅职业学校开展“双元制”试点,引进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共建“TAFE教育中心”,开发中澳学分互认课程。
成都现代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建设、深度化的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发展视野,构建了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职业教育范式。其“岗课融通”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职教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而“技能+素养”双核培育体系则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学校正加速向“智能+”专业集群转型,持续巩固其在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