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荣作为四川科创技工学校的核心管理者,其办学理念与实践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他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战略,推动学校从区域职教机构向省级示范性技工院校转型。通过引入企业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其主导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8%,校企合作覆盖率达100%,形成“订单培养+实训基地”特色模式。方志荣注重技术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主导建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前沿专业群,并与宁德时代、京东方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其管理风格强调数据化决策与柔性化执行,通过建立教学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学生成长档案库等工具,提升管理效能。在社会服务层面,他推动学校承接政府补贴培训项目,年培训规模超万人次,显著提升学校的社会辐射力。
一、管理风格与教育理念
方志荣推行“三维协同”管理模式,构建“董事会-校委会-专业群”三级治理架构。其教育理念强调“技术素养与职业精神并重”,主张通过“企业导师+学校教师”双师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管理维度 | 具体措施 | 实施效果 |
---|---|---|
决策机制 | 建立数据驾驶舱,整合招生、就业、教学数据 | 决策响应速度提升40% |
师资建设 | 实施“双百工程”(百名企业技师引进计划) |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35% |
质量监控 | 开发Skills-MAP职业技能测评系统 | 学生技能达标率提升至92% |
二、教学成果与学生发展
在其治下,学校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47项。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毕业生持证率达100%。
核心指标 | 2020 | 2021 | 2022 |
---|---|---|---|
就业率 | 96.8% | 97.5% | 98.2% |
对口就业率 | 89.2% | 92.7% | 94.5% |
创业率 | 3.1% | 4.2% | 5.8% |
三、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方志荣主导构建“四阶递进”合作模型:从简单的顶岗实习(1.0阶段)发展至共建产业学院(3.0阶段),当前重点推进“厂校双元制”4.0模式。
合作层级 | 合作企业数量 | 典型成果 |
---|---|---|
基础层(协议合作) | 83家 | 提供实习岗位超2000个/年 |
深化层(订单培养) | 42家 | 年定向培养规模达800人 |
战略层(产业学院) | 15家 | 联合开发教材27套 |
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其主导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91%。重点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6个省级重点专业。
专业类别 | 课程重构比例 | 企业参与度 |
---|---|---|
智能制造 | 85% | 深度参与课程开发 |
信息技术 | 78% | 提供真实项目案例 |
现代服务 | 65% | 共建实训基地 |
五、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通过“青蓝工程”“双师培育计划”等专项,构建阶梯式教师发展体系。目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2%,“双师型”教师比例突破60%。
培养项目 | 参与人数 | 认证通过率 |
---|---|---|
企业实践研修 | 126人/年 | 97.6% |
职业资格认证 | 89人/年 | 92.3% |
教学能力比赛 | 73人/年 | 88.5% |
六、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项目23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超千万元。建立“1+N”社会培训网络,覆盖川内15个区县。
培训类型 | 年培训量 | 社会效益 |
---|---|---|
退役军人技能培训 | 1200人次 | 就业安置率91% |
新型学徒制培训 | 850人次 | 企业满意度94% |
扶贫技能培训 | 680人次 | 带动人均增收3.2万/年 |
七、个人荣誉与社会影响
方志荣获评“四川省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技工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其倡导的“技能扶贫+产业赋能”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成为西部职教改革典型案例。
荣誉类别 | 获奖时间 | 颁发机构 |
---|---|---|
省级教学成果奖 | 2021年 | 四川省教育厅 |
黄炎培职业教育奖 | 2020年 | 中华职业教育社 |
西部职教创新人物 | 2019年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
八、未来发展规划布局
根据《四川科创技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方志荣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27年实现专业链与成渝产业链全对接,2030年跻身全国职教百强院校。
核心发展指标包含:建设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开发50门精品在线课程、培育10个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正在推进总投资2.3亿元的新校区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学位3000个,重点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