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是位于川中地区的一所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自200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学校依托大英县“工业强县”战略定位,紧密对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区域支柱产业,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为核心的专业体系。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与京东、富士康等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作为县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该校在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上表现突出。通过“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行“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联合地方政府打造“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孵化中心”,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2000人次。然而,受限于区位优势不足和高端师资短缺,学校在专业集群化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2008-2012年 | 创建为县级职教中心,开设机械加工、计算机应用等6个专业 | 在校生800人 |
2013-2017年 | 获批省级重点中职,新增汽车维修、电子商务专业 | 在校生1500人 |
2018年至今 | 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在校生2300人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专业大类 | 核心专业 | 课程模块 | 职业资格证书 |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 网络搭建、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管理 |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 |
装备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 | CAD/CAM、液压传动、工业机器人编程 | 数控车工(高级) |
现代服务类 | 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 | 导游实务、网店运营、新媒体营销 | 导游资格证、电子商务师 |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教师类别 | 人数 | 占比 | 双师型比例 |
---|---|---|---|
专任教师 | 128人 | 78% | 62% |
企业兼职教师 | 42人 | 25% | / |
高级职称教师 | 35人 | 21% | / |
学校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累计选派86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但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仍低于全省中职院校平均水平。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但在教学能力标准化方面仍需加强。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实训类别 | 设备总值(万元) | 工位数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1800 | 200 | 大英立讯精密工业 |
电子商务实训室 | 350 | 120 | 京东云仓大英站 |
汽车维修实训基地 | 680 | 80 | 比亚迪4S店 |
学校建有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实训场所,但部分专业设备更新周期较长,如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服役年限已超过5年,与行业新技术应用存在代际差距。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年份 | 毕业生总数 | 直接就业率 | 升学率 |
---|---|---|---|
2020 | 685人 | 89% | 7% |
2021 | 762人 | 92% | 6% |
2022 | 815人 | 95% | 5% |
就业学生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重庆等成渝经济圈城市,从事技术岗位占比68%,平均起薪3800元/月。升学学生中92%选择省内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率达81%。
六、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 订单培养:与富士康、通威太阳能等企业开展“冠名班”培养,年输送实习生300余人
- 工学交替:实行“2+1”分段式教学,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发放生活补贴
- 大师工作室:聘请非遗传承人建立蜀绣、羌绣技艺工作室,年培养传统技艺人才80人
- 技术研发: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发“智能仓储物流系统”,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服务项目 | 年度人次 | 创收金额(万元) |
---|---|---|
职业技能鉴定 | 1500 | 45 |
企业员工培训 | 800 | 68 |
社区教育课程 | 1200 | 22 |
学校挂牌“大英县退役军人培训中心”,开发“无人机驾驶”“智慧农业”等短期培训项目,但社会培训收入仅占年度经费的12%,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机遇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县域人口外流导致优质生源持续减少,二是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加速倒逼专业升级压力,三是“双师型”教师引进困难制约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迎来两大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产教协同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需求。建议强化“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深化“学历证书+X技能认证”改革,构建“中职-高职-企业”贯通培养体系。
该校作为县域职业教育标杆,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需在数字化转型、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