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师范学院邛崃校区作为该校多校区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正式启用以来,依托邛崃市“成渝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以师范教育为根基、产教融合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校区占地约8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6000人,涵盖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开设学前教育、汽车服务工程等15个本科专业。通过“校地合作+产教协同”模式,与天府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邛崃市教育局等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形成“教学-实训-就业”闭环生态。硬件设施方面,建有智慧教室覆盖率达70%的数字化校园,配备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实验平台,同时通过“书院制”社区管理模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
邛崃校区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中心城市,距成都市区70公里,处于成雅铁路、成名高速交汇处。校区周边3公里半径内分布邛崃客运中心(日发班次120+)、天府新区轨道交通资业站(规划中)等交通节点,形成“1小时成都经济圈”辐射范围。
对比维度 | 邛崃校区 | 温江校区 | 其他同类院校 |
---|---|---|---|
占地面积 | 800亩 | 1200亩 | 500-1000亩 |
区域GDP贡献率 | 占邛崃市教育产业18% | 温江区高等教育集群35% | 8-15% |
校企合作密度 | 1:2.3(1专业对应2.3家企业) | 1:1.5 | 1:1.8 |
二、学科专业布局特征
校区构建“师范教育+智能制造”双轮驱动专业体系,其中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学前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级特色专业4个。通过“基础教育文理学科+新兴工科”组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就业方向 | 产学研项目 |
---|---|---|---|
师范教育类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基础教育系统 | 智慧课堂研发基地 |
智能制造类 | 机器人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 新能源汽车产业 | 吉利集团联合实验室 |
数字经济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互联网公司 | 阿里云创新中心 |
三、师资结构与发展路径
校区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现有专任教师320人,其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占比45%,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8%。通过“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轨制,引进一汽丰田技术总监等产业教授12人。
四、教学资源配置现状
实验教学方面,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含工业机器人工作站12套)、学前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图书馆藏书量45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年均增长25%。实践教学比重达35%,超过教育部本科合格标准。
五、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成长支持系统: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年度预算200万)、建立职业规划云平台、开展“大师进校园”讲座(年均30场)、实施“青苗计划”科研育苗项目。近三届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18%-22%。
六、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与天府新区智能装备产业促进会共建“厂中校”,实现“三阶段递进式”培养:第1学年基础学习→第2学年轮岗实训→第3学年顶岗实习。目前已与京东方、沃尔沃等企业建立订单班12个。
七、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打造“一院一品”文化矩阵:师范学院“未来教师素养大赛”、工学院“智造节”、商学院“商业模拟对抗赛”。通过“非遗进校园”项目引入邛窑烧瓷、临邛竹编等地方文化资源。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博士占比仅12%)、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年均800万)、跨校区管理协同性不足等挑战。建议强化“成渝双城”资源联动,建设区域性教育大数据中心。
通过八年建设,邛崃校区已形成“扎根地方、服务产业”的鲜明特色,但在高端人才储备、科研能级提升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需深化校地命运共同体建设,探索应用型高校转型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