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巴中平昌职业中学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区域经济转型紧密相连。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该校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升学有优势、就业有保障”的办学特色。数据显示,2022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6%,本地产业人才供给覆盖率超75%,成为推动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教育载体。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平昌县农业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制为全日制职业中学。现有在校学生4200余人,开设18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培养县域主导产业(白酒酿造、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58-1998 | 农业中学阶段,以农技培训为主 | 年均学生不足200人 |
2008-2015 | 改制职中,新增电子、机械专业 | 在校生突破1500人 |
2016-2023 | 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中,建成3个省级实训基地 | 累计输送毕业生1.2万人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形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白酒酿造技术专业与江口醇酒业共建实训车间,电子商务专业引入京东物流实训系统。核心课程实施“双师双课堂”模式,企业导师承担40%实践教学任务。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合作企业 |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
---|---|---|---|
现代农业 | 白酒酿造、畜牧兽医 | 江口醇酒业、巴山牧业 | 860 |
先进制造 | 数控技术、汽车维修 | 蜀茶产业、比亚迪4S店 | 1200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旅游管理 | 京东西南区、光雾山景区 | 650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21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35人。实施“校企双聘”制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42人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5项,开发校本教材12部,其中《白酒品控技术》被列为省级规划教材。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持证情况 |
---|---|---|---|
专任教师 | 216 | 100% | 教师资格证100% |
双师型教师 | 147 | 68% | 职业技能证中级及以上 |
企业兼职教师 | 42 | 19.4% | 行业资格证100% |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1+X”证书制度,毕业生除学历证书外,85%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成都工业学院开展“3+2”中高职衔接培养,年均输送200名学生。建立“学徒制”订单班,为企业定制培养技术骨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到岗的无缝衔接。
五、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牵头组建平昌县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吸纳32家企业参与。共建白酒检测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年承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23项。与巴中经开区合作建设“厂中校”,引入智能生产线用于学生顶岗实习,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
六、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近五年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62%以上,其中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比例达18%。就业学生平均起薪3800元/月,专业对口率较改制初期提升47个百分点。涌现“全国技术能手”张某某、“四川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李某某等优秀校友。
七、服务地方经济成效
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次,为县域白酒、茶叶产业输送技术骨干800余人。参与制定《平昌县农产品加工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3项,助力“平昌白酒”“平昌青花椒”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疫情期间为本地企业输送应急用工1200余人次。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链与产业链匹配度待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等挑战。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00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力争创建省级“双优”学校。
作为革命老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平昌职业中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职教向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跨越。其“立足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实践路径,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学校正迎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服务能级的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