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充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知行楼(南科职院知行楼)

南充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知行楼(南科职院知行楼)

南充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知行楼作为校园核心教学建筑,其设计融合了功能性、文化性与智能化特点,成为学校教学与实践的重要载体。该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1层,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外立面以浅灰色石材与玻璃幕墙结合,既体现学术庄重感,又通过大面积采光优化室内环境。知行楼内部规划了理论教室、实训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及创新创业孵化空间,配备智能安防系统与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教学场景全覆盖。其命名“知行”源自“知行合一”理念,楼内设置校史文化墙、企业合作成果展等区域,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模块化空间设计,建筑可灵活调整功能分区,满足未来10年学科发展需求,成为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楼宇。

南	充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知行楼

一、建筑设计与空间规划

知行楼主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23.8米,标准层面积约3200平方米。一层至三层主要为公共教学区,四层以上为专业实训区域。

楼层主要功能面积占比特色设计
B1层设备用房、仓储空间12%抗震等级8级,独立通风系统
1-3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35%可拆卸隔断墙,最大可合并为800人报告厅
4-6层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验室40%预留设备荷载500kg/m²,防静电地板

建筑通过南北双向走廊实现自然通风,屋顶设置太阳能光伏板,年发电量可达15万度,满足公共区域30%照明需求。

二、教学设施配置标准

楼内共设18间智慧教室,其中包含3间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室。核心设备配置如下:

设备类型数量技术参数应用场景
85英寸交互式触控屏12台4K分辨率,支持20点触控跨学科互动教学
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6套ABB IRB 120,重复定位精度±0.02mm机电一体化课程
云计算资源池1组50台虚拟机,存储容量200TB大数据实验课程

特殊教室如BIM建模实验室采用曲面显示屏与动作捕捉系统,可实现建筑信息模型的三维协同设计。

三、智能化管理系统

建筑集成五大智能子系统,形成完整的智慧校园管理网络:

系统名称技术架构覆盖范围节能效果
能源监测平台LoRaWAN+物联网传感器水电燃气全计量能耗降低18%
人脸识别门禁深度学习算法+热成像全部出入口通行效率提升40%
环境感知系统PM2.5/CO₂传感器+自动新风教学区域空气质量达标率92%

中控室配备数字孪生平台,可实时模拟设备运行状态并预测维护周期。

四、文化育人功能实现

建筑内部设置多个文化渗透节点,形成隐性教育网络:

  • 校史长廊:二层连廊展示建校历程,采用AR技术增强互动性
  • 工匠精神展厅:五层中庭陈列本地非遗技艺与现代职教成果
  • 企业冠名空间:六层设立“京东云教室”“比亚迪创新工场”等产教融合基地

墙面装饰采用本地红色文化元素,如阆中古城轮廓线融入栏杆造型,嘉陵江水纹演化为吊顶图案。

五、使用效能与运营数据

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服务数据显著:

统计维度2023年度数据同类院校均值差异分析
教室日均使用时长8.7小时7.2小时空间复用率提升21%
设备故障响应时间15分钟45分钟智能运维系统成效显著
师生满意度评分92.6分85.3分功能适配性优势明显

通过BIM运维模型,空间利用率较传统教学楼提高35%,大型设备共享使用率达82%。

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关键技术措施包括:

  • 外遮阳系统:水平百叶自动调节,夏季遮阳率达65%
  • 雨水回收:500立方米蓄水池,用于绿化灌溉与道路冲洗
  • 地源热泵:地下80米换热孔,制冷COP值达5.3

经测算,建筑综合节能率68.5%,年节水1.2万吨,碳排放强度较国标低42%。

七、多场景适应性改造

为应对不同教学需求,空间设计预留改造接口:

原功能设定快速改造方案实施周期应用案例
普通教室拆除桌椅,加装摄影轨道2小时电商直播实训
计算机机房部署VR工作站,扩展网络带宽4小时虚拟现实课程开发
阶梯教室搭建临时舞台,配置演出灯光6小时校园文艺汇演

模块化家具系统支持单日3次场景切换,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八、区域职教示范价值

知行楼建设形成可推广的职教基建模式:

  • 政校企共建机制:政府提供土地指标,企业参与设备投资,学校主导运营
  • 标准模块输出:实训室建设方案已形成5个标准化模块在川内推广
  • 数字底座共享:智慧校园平台接口向周边3所职业院校开放对接

该项目获评四川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标杆案例,接待省内23所院校考察学习。

通过八年持续运营验证,南充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知行楼实现了教学空间从物理容器向教育生态体的转型。其“可感知、可调节、可进化”的特质,不仅满足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需求,更为未来产业升级预留数字化接口。从建筑生命周期角度看,该楼宇通过装配式构造与智能运维系统,预计使用寿命可延长至50年以上,持续产生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这种将工程技术、教育理念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的建设模式,为新时代职业高校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了创新样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