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理工学院乐山校区作为学校“一校两区”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正式启用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以地质类学科为核心、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教学科研基地。校区位于乐山市国家级高新区,占地约1200亩,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双遗产地的独特区位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山水校园”的办学特色。目前校区设有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地质资源勘查、环境工程等12个本科专业,形成覆盖地质勘探、环境治理、工程测绘等领域的学科集群。
在硬件建设方面,校区累计投入教学科研设备价值超3亿元,建成地质灾害防治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西南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平台。师资队伍方面,通过“双聘双跨”机制实现与校本部共享国家级人才资源,同时引进30余名具有行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学生培养方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进入地质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比例达78%,形成“基础扎实、实践突出”的育人成效。
一、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
校区选址于乐山市高新区迎宾大道南侧,距乐山市中心直线距离8公里,毗邻成贵高铁乐山站(车程20分钟)和乐山港(车程15分钟)。周边分布峨眉山景区(40公里)、沙湾区工业基地(12公里)等产业与文旅资源,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联动的地理优势。
对比维度 | 乐山校区 | 校本部(成都)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占地面积 | 1200亩 | 2800亩 | 1500亩 |
海拔高度 | 380米 | 512米 | 45米 |
年均温 | 17.5℃ | 16.3℃ | 18.2℃ |
二、学科专业布局
校区聚焦“地质+”学科体系,设置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等教学单位。其中地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土木工程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023年新增智能建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技术融合的发展态势。
学科类别 | 乐山校区 | 校本部 | 成都理工大学(原址) |
---|---|---|---|
地质类 | 3个专业 | 5个专业 | 8个专业 |
环境类 | 2个专业 | 3个专业 | 4个专业 |
工学类 | 5个专业 | 9个专业 | 12个专业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双聘双跨”机制,校区与校本部共享院士工作站、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资源。现有专任教师187人,其中教授占比28%,副教授占比45%,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教师达63%。实施“青年教师地质技能提升计划”,每年选派30名教师赴野外基地参与生产实践。
四、教学科研设施
建有地质灾害防治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省级)、西南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教学设备总资产达3.2亿元,包括三维地质建模系统、无人机测绘机组等先进设备。图书馆藏书量45万册,与校本部实现数字资源互联互通。
设施类型 | 乐山校区 | 校本部 | 行业平均水平 |
---|---|---|---|
生均科研设备值 | 4.8万元 | 6.2万元 | 3.5万元 |
实验室开放率 | 92% | 95% | 85% |
数字化资源覆盖率 | 88% | 93% | 76% |
五、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2+2”分段培养机制,前两年在乐山校区完成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专业方向分流至校本部或合作企业。推行“地质工程师摇篮计划”,与企业共建12个校外实习基地,近三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奖项23项。
六、产学研合作网络
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建材西南水泥等28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共建“峨眉山世界地质公园联合研究中心”,承担川西南页岩气开发、矿山生态修复等横向课题47项,合同金额超1.2亿元。
七、学生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三高三强”特征:就业率高(96.2%)、专业对口率高(83%)、升学率高(18%);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力强、职业发展后劲强。典型就业方向包括地质勘查院(32%)、环境监测站(25%)、工程建设单位(18%)。
八、区域经济贡献度
通过定向培养、技术服务等方式,年均为地方输送技术人才600余人,参与乐西高速、岷江航电枢纽等重大工程地质评估项目。牵头组建“嘉州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23项专利技术在乐山转化应用。
经过五年建设,成都理工学院乐山校区已形成“立足四川、辐射西南”的办学格局,其“地质+环境+工程”的学科架构与区域资源型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未来需在新兴学科培育、产教融合深度、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力争建设成为西部地质类人才培养高地和自然资源研究领域的创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