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宁中山职业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位于遂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开设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8大类17个专业。通过与比亚迪、京东方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构建了“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5%。学校拥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形成“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培养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学校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成为遂宁市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基地。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遂宁中山职业学校由遂宁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市教育集团联合创办,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校园规划遵循“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位一体布局,建有标准化教学楼4栋、实训中心3座、学生公寓6幢,配备400米塑胶运动场和室内体育馆。
指标类别 | 遂宁中山职校 | 四川同类院校均值 |
---|---|---|
占地面积(亩) | 150 | 120 |
建筑面积(万㎡) | 8.6 | 7.2 |
实训设备总值(万元) | 3800 | 2500 |
图书藏量(万册) | 12 | 9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获评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专业选修”架构,实行学分制管理。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合作企业 |
---|---|---|---|
数控技术应用 | 机械制图、CAD/CAM、数控编程 | 数控车工(中级) | 比亚迪、长城汽车 |
电子技术应用 | SMT工艺、单片机应用、智能控制 | 电子设备装接工 | 京东方、富士康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新媒体营销、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师 | 淘宝大学、顺丰物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打造师资队伍,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每年不少于40天进企业研修。建立“大师工作室”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双团队结构。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实践时长 |
---|---|---|---|
专任教师 | 185 | 68% | 年均52天 |
兼职教师 | 87 | 32% | - |
高级职称 | 63 | 23% | - |
双师型教师 | 122 | 45% | - |
四、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与12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5个、“校中厂”生产性实训中心3个。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的人才培养机制。
- 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年培训量达600人次
- 为京东方定制“光电技术”订单班,年输送毕业生120人
- 与本地机械加工产业园联合开发“工匠培育计划”
- 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23个,创造经济效益380万元/年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7项。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系,设立长三角、珠三角等6个就业服务站。
年份 | 毕业生总数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平均起薪(元) |
---|---|---|---|---|
2021 | 1023 | 98.2% | 83.5% | 3800 |
2022 | 1158 | 98.7% | 86.2% | 4100 |
2023 | 1245 | 99.1% | 87.4% | 4350 |
六、社会服务能力
年开展社会培训超8000人次,承接遂宁市“春潮行动”等政府培训项目。技术开发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工艺改进服务,年技术交易额突破500万元。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覆盖32个乡镇,累计培训4300人
- 为17家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降低生产成本15%以上
- 开发电商直播等专项培训课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 承办遂宁市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人数年均增长25%
七、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成“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服务全流程数字化。投入1200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12个。
信息化指标 | 遂宁中山职校 | 全国中职均值 |
---|---|---|
数字终端覆盖率 | 100% | 85% |
在线课程门数 | 158 | 92 |
实训虚拟仿真项目 | 45 | 28 |
教学管理系统使用率 | 95% | 78% |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生源结构变化等挑战,学校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激励机制;三是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