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成体运训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成体运训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作为西南地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始终以“服务竞技体育、推动体教融合”为使命,构建了集教学、训练、科研于一体的特色办学体系。学院依托成都体育学院70余年的体育教育积淀,聚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形成了覆盖田径、篮球、足球等12个奥运项目的专业化训练体系。近年来,学院通过“冠军教练+科研团队”双轮驱动模式,累计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00余人,其中奥运会奖牌获得者5人、全运会冠军3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其“训赛研一体化”培养机制不仅满足了专业队实战需求,更通过学分银行、弹性学制等创新举措,破解了传统体育教育与职业训练的衔接难题,为体育强国战略提供了西南地区的人才支撑样本。

成	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体系

运动训练学院设有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两大本科专业,构建了“专项技能+文化素养+职业发展”三维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专项训练理论等12门专业必修课,以及运动损伤防护、体能康复等8门特色选修模块。

培养方向核心课程特色实践
竞技体育运动技战术分析、赛事管理省队集训、全国性赛事执裁
学校体育体育课程设计、青少年训练方法中小学顶岗实习、校园赛事策划
社会体育指导健身指导技术、社区体育推广商业健身房实训、健康驿站服务

二、师资队伍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国家级教练12人、国际级裁判9人,形成“教练-教师-科研人员”三位一体团队。近五年引进奥运冠军2人担任客座教授,聘请美国体能协会专家3人开展联合教研。

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专项分布
教授25%、副教授40%博士35%、硕士55%田径30%、球类25%、重竞技15%
讲师25%、助教5%硕士10%水上项目10%、其他15%

三、训练设施与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总面积2.3万㎡的现代化训练中心,配备Biodex动作捕捉系统、GPS体能监测设备等先进仪器。与四川省体育局共建的“竞技体育大数据实验室”,实现训练负荷、技术动作、心理状态的多维数据采集。

设施类型数量技术等级
专项训练馆田径场2个、游泳馆1个、球类馆6个国际田联二类认证、FIBA标准
科研设备表面肌电仪12套、三维测力台8组国家体育总局认证
恢复中心低温冷疗舱4台、高压氧舱2个符合奥运医疗标准

四、竞赛成绩与人才输出

近十年学生获世界级赛事金牌43枚、亚洲级奖牌126枚,全国锦标赛冠军占比达四川省代表团总奖牌数的38%。建立“选拔-培养-输送”直通车机制,年均向省队及以上专业队输送人才60-80人。

赛事层级获奖数量代表性运动员
奥运会金牌3枚、银牌2枚(近两届)邹敬园(体操)、黄张嘉洋(艺术体操)
全运会金牌27枚(第十四届)川籍选手占比82%
全国体育院校赛团体总分三连冠12个项目破赛会纪录

五、体教融合创新实践

率先推行“3+3”弹性学制,允许运动员在训期间分段完成学业。与省运管中心共建“冠军导师制”,由退役冠军运动员担任专项实践课导师。开发“运动处方”在线课程,服务社区健康需求。

六、国际化培养路径

与西班牙武康大学、美国春田学院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年均选派20名学生赴海外交流训练。承办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等赛事,引入FIFA精英教练团队开展专项培训。

合作院校合作形式年度交流规模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冰雪项目联合培养滑雪教练研修班3期/年
日本体育大学武术文化交流互派访问团2次/年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东南亚运动会备战支持联合训练营1次/年

七、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就业领域覆盖体校教练(35%)、体育俱乐部管理(28%)、教育系统(20%)、军民融合单位(15%)。近三年为四川地震灾区培训体育教师200余名,承接省运会志愿者服务3000人次。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新兴体育项目师资短缺(如电子竞技、攀岩等)、训练智能化水平待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计划通过建设“智慧训练云平台”、增设跨界选材基地、深化川渝体育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突破。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通过构建“精准化培养-专业化训练-社会化服务”的闭环体系,在保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持续推进体教深度融合。其“冠军产出-知识转化-社会辐射”的发展模式,为地方体育院校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数字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国际赛事运营等领域深化创新,以应对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新要求。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