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机电学院是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依托传统农业学科优势,深度融合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而设立的特色学院。作为川内唯一以“机电”命名的农业院校二级学院,其发展历程始终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智能制造转型”双重主线,形成了“农业装备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学科交叉特色。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核心专业,构建了从基础制造到智能控制的完整学科链。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产教融合基地”等模式,年均输送技术骨干超300人,支撑了川内现代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65%以上(2023年数据)。在科研层面,围绕西南丘陵地区农业装备痛点,开发了多款轻量化、低成本农机设备,其中“山地果园运输机”专利技术已实现成果转化。师资队伍中,45%具备企业实践经历,形成“双师型”教学特色。
一、历史沿革与定位演变
学院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农业机械系,2005年升级为机电工程学院,2018年迁址雅安校区后更名为现名。历经三次学科重组,从单一农机维修专业扩展为涵盖机械、电子、测控的多学科集群。当前定位为“西南特色智慧农机研发高地”,重点突破丘陵地区农业机器人、智能灌溉系统等关键技术。
发展阶段 | 核心事件 | 标志性成果 |
---|---|---|
1958-1999 | 农机专科教育阶段 | 研发手摇式脱粒机(年产量破万台) |
2000-2017 | 机电学科整合阶段 | 建成省级农机工程实验室 |
2018至今 | 智能化转型阶段 | 发布国内首套《丘陵农机设计规范》 |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现有机械工程、农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近五年新增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电气化等交叉方向。
专业名称 | 省级以上认证 | 特色方向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程教育认证 | 精密加工、3D打印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丘陵农机、智能灌溉 | 电子信息工程 | 省级一流专业 | 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系统 |
三、师资结构与人才梯队
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正高职称18人,副高32人,博士学位占比65%。实施“企业工程师引进计划”和“青年博士培育计划”,近三年新增实践型导师23人。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教授/博导 | 18 | 20.7% | 主持国家农机专项3项 |
企业兼职导师 | 15 | 17.2% |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5项 |
青年博士 | 32 | 36.8% | 发表SCI论文47篇 |
四、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27项,横向课题45项,到账经费年均增长18%。建有“西南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平台,专利转化率达34%,高于农业类院校平均水平。
五、教学实践与产教融合
推行“3+1”培养模式,与川拖集团、极飞科技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学生参与“挑战杯”等赛事获国家级奖励17项,省级43项。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进入制造业比例达68%,其中智能装备领域占41%。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中国一拖、大疆农业、蜀泰化工等,起薪较全校均值高12%。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研究,年均选派15名学生赴日本千叶大学交流。承办“一带一路”农机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89人。
八、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主导编制《四川省丘陵农机补贴目录》,技术支撑全省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示范基地23个。疫情期间研发的“气吸式蔬菜播种机”被纳入农业农村部推荐目录。
通过持续深化“农业工程+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战略,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机电学院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农机人才摇篮和技术策源地。其“问题导向型科研”与“应用场景化教学”特色,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院校工科发展的转型难题。未来需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农机、跨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