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绵竹校区是学校多校区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服务的双重使命。校区位于成渝经济圈核心地带的绵竹市,占地面积约12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自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已形成以工科为主,管理、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依托德阳装备制造产业带优势,校区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集群,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实训设备,并与京东方、格力电器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校区采用"双师型"教师团队,其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占比达65%,形成"理论+实训+项目"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生活设施方面,建有标准化学生公寓、智慧图书馆及多功能体育馆,满足8000余名在校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作为四川省首批"智慧校园"试点单位,校区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智能调度,构建起"教学-实践-创新"全链条育人体系。
一、区位交通与基础设施
绵竹校区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距成都市区70公里,紧邻德阳国家高新区。校区周边形成"三纵两横"路网,通过京昆高速、成绵复线快速接驳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与德阳高铁站。校内建有智能化教学楼群,配备阶梯教室28间、智慧教室12间,可同时容纳4000名学生上课。实验实训中心面积达3.2万平方米,涵盖机械加工、电子电路、BIM技术等16个专业实训平台。
指标项 | 绵竹校区 | 德阳校区 | 成都校区 |
---|---|---|---|
占地面积 | 1200亩 | 800亩 | 1500亩 |
建筑面积 | 45万㎡ | 32万㎡ | 68万㎡ |
实训设备值 | 1.2亿元 | 8000万元 | 2.5亿元 |
图书馆藏书量 | 45万册 | 30万册 | 80万册 |
二、学科专业布局
校区现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18个。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校企共建专业5个。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特色专业群,与德阳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紧密对接。
专业类别 | 本科专业数 | 专科专业数 | 重点建设专业 |
---|---|---|---|
工学类 | 15 | 1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管理类 | 4 | 3 | 物流管理 |
艺术类 | 3 | 2 | 数字媒体技术 |
三、师资队伍建设
校区实施"双百工程"人才计划,通过企业工程师驻校、教师企业挂职实现双向流动。现有专任教师38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85%。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7个跨学科教学团队,年均开展企业技改项目20余项。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特征 |
---|---|---|---|
教授/副教授 | 160 | 42% | 行业经验超5年 |
讲师 | 180 | 47% | 硕士起步 |
企业导师 | 40 | 10% | 工程师及以上 |
四、产教融合实践
校区构建"厂中校+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与12家规上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京东方光电的液晶模组生产线、东方电气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课堂-车间-研发中心"空间叠加。近三年累计完成横向课题37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2000万元。
五、科研创新能力
设立智能制造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配备三坐标测量仪、工业大数据平台等高端设备。近五年获批省部级课题45项,发表SCI/EI论文120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2件。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获国家级奖励8项。
六、学生发展支持
建立"1+X"证书制度,将西门子PLC认证、UG建模等12类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培养方案。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68%,主要进入东方电机、四川现代等装备制造企业。设立创新创业基金300万元,孵化学生项目32个。
七、智慧校园建设
部署5G+教育专网,建成物联网感知节点2000余个,实现能耗监测、设备管控等场景智能化。开发"智校"APP集成选课、门禁、图书借阅等30项功能,日均活跃用户达90%。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0个,覆盖机电、化工等重点专业。
八、校园文化建设
推行"工匠文化养成计划",建设校史馆、大国工匠长廊等文化阵地。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年均20场,组建"非遗技艺"学生社团5个。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建设标准田径场、室内游泳馆等运动场所,学生体质达标率提升至92%。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绵竹校区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构建专业体系,以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其"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智慧校园创新实践,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样本。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校区在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