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宁飞虹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节点城市遂宁市。学院立足"天府七彩林乡"生态优势,紧扣"锂电之都"产业布局,形成以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主体的专业集群。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开设32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3个。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学院构建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体系,与比亚迪、京东方等头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近三年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达78.6%。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9%,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支。硬件设施方面,建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能工厂等教学场景,实训设备总值突破1.2亿元。但相较于省内同类院校,其在科研成果转化、国际化办学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98年创建的遂宁职业培训中心,2019年升格为高职院校。现锚定"生态+智慧"办学特色,提出"三对接"战略: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对接遂宁"5+2+1"现代工业体系,对接乡村振兴人才缺口。
时间阶段 | 关键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98-2018年 | 中职阶段积累 | 培养技能人才1.2万人 |
2019-2023年 | 高职内涵建设 | 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门 |
2024-2026年 | "双高"计划推进 | 拟投入1.5亿建设产教融合园 |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匹配度
学院动态调整专业设置,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智慧农业装备等5个专业,停招文秘等3个传统专业。现有专业覆盖遂宁市"锂电材料、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需求。
专业大类 | 专业数量 | 对应产业领域 | 校企共建比例 |
---|---|---|---|
装备制造大类 | 10 | 锂电新能源、智能装备 | 85% |
电子信息大类 | 8 | 半导体、物联网 | 78% |
现代服务大类 | 6 | 文旅康养、电商物流 | 65% |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双百工程"(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技师进课堂)。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37%,但横向对比仍显薄弱。
指标项 | 飞虹学院 | 四川同类院校均值 | 差距值 |
---|---|---|---|
正高职称比例 | 12% | 18% | -6% |
硕士以上学历 | 68% | 76% | -8% |
双师型教师 | 69% | 72% | -3% |
四、教学资源配置水平
建有"一院一品"实训体系,其中锂电材料检测中心达到省级标准。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低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资源类型 | 数量/面积 | 生均占有量 | 对标情况 |
---|---|---|---|
校内实训室 | 128个/5.2万㎡ | 6.5㎡/生 | 达国标要求 |
校外实训基地 | 86个 | 0.011个/生 | 高于西部均值 |
数字资源库 | 42TB | 5.2GB/生 | 接近东部水平 |
五、产教融合实施成效
创新"厂中校"育人模式,与盛新锂能共建订单班,实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三空间转换。近三年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1200万元。
六、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2%,但雇主满意度指数较行业标杆低7.3个百分点。202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68.4%,较五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1万人次,但横向课题到账经费仅占省内同类院校前20%机构的1/3。社区教育覆盖率达遂宁市乡镇的83%。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面临"三化"挑战:专业集群化程度待提升、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国际化办学尚处起步阶段。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五维协同机制,重点突破锂电材料工艺研发等关键技术服务领域。
遂宁飞虹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其专业布局与遂宁"锂电之都"建设的契合度持续提升。未来需在师资高端化、科研产业化、国际合作纵深化等方面重点突破,通过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向省级"双高"院校目标迈进。